-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北灯戏艺术的发展初探
川北灯戏艺术的发展初探
灯戏原是四川民间特别是广大农村流行的一种比较简单质朴的歌舞小戏,因大多在夜晚场坝演出要挑灯照明而得名。它源于傩戏和巴渝戏。川北灯戏在民间的叫法多种多样,通常都称“农民戏”、“坝坝戏”,又因其诙谐风趣,引人发笑,还称它为“喜乐神”、“欢喜调”。在经济不发达的旧时代,农村请客,常有客多铺少的情况,主人家便请灯戏班演唱通宵,客人围在院子里看灯戏表演度过一夜,故又叫作“大铺盖”。灯戏流行于明清年代,其明快、幽默、夸张的独特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川北灯戏源远流长,比较特别,在川剧艺术中独树一帜,其唱腔曲牌较多而富于变化,优美动听,其表演诙谐而富于技巧,引人发笑,所以倍受人们喜爱,得以代代传承。
一、川北灯戏的艺术形式
(一)川北灯戏的表演形式
灯戏是以说唱民间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取悦、教化世人为主要目的的灯戏艺术,在明清时期便出现了活动于民间的灯戏团体灯班。灯班一般由近10人组成,乐队四人左右,演员大约有四五个人。传统的灯戏剧目大部分都是反映了百姓的民间生活、表现出了乡土风情的喜剧和闹剧。灯戏音乐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佛歌、嫁歌,以及庆坛中的唱腔艺术和锣鼓手法。声腔分为正腔(灯弦腔、苦板、十字韵、联八句)和杂调(各类民歌、小曲、时调)。表演的形式分为天灯(以小剧为主)和地灯(各种灯调、歌舞)。灯戏艺术经过汉唐灯会的酝酿,在宋元时期逐渐成型,在明代时期已经出现规模,盛行于清代,一般被大家称之为“灯”或者“花灯”。经过川剧艺人的丰富创新,不断提高,灯戏艺术在清代末期已经成为了川剧五种声腔之一。演出时,舞台上高高悬挂起一盏异常耀眼的主灯,在舞台四角放置有画着花、鸟、飞禽走兽、人物的各种各样鲜艳夺目的彩灯,演员们提灯、舞灯、跳灯,戏中出现的龙灯,狮灯、牛灯、羊灯、蚌壳灯等等,既是舞台中的道具,也是剧中的角色。演员演戏叫做“扮灯”,观众们看演出叫做“看灯”。灯戏艺术中融会了歌舞、皮影、木偶、杂技、等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乡土气息浓烈,形成了特有的明快、活泼、幽默,夸张的艺术风格。
(二)川北灯戏的创作形式
川北灯戏属于民间创作的一种俚戏,它由劳动人民创造,其取材也来源于民间生活,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戏曲艺术。川北灯戏的作者和表演者大多来自贫民百姓,舞台上的艺术形象与表演者本人可以说是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而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的观众们总希望得
到哪怕是短时间的欢欣与喜悦,而川北灯戏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通常的灯戏艺术中旦丑戏居多,旦丑戏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灯戏艺术中没有非常严格的程式,也没有川剧指法、身段技巧的要求。它主要靠通俗的语言,悠美的曲调,欢快的节奏,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喜爱。这种特点可用八个字概括:生活、自然、风趣、诙谐。川北灯戏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展示了农民小戏的质朴艺术气息,它的演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成为了川北农民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的精神载体和精神内涵。
二、川北灯戏艺术的发展
(一)川北灯戏的起源
巴山蜀水文化底蕴丰厚,川北山乡习俗民风古老淳朴,川北灯戏在就孕育在这样一个简单质朴的艺术环境里。据史料记载,灯戏经过汉、唐的灯会酝酿,宋元时期逐渐形成,在明清已经初显规模,之后便流行于巴蜀各地。川北灯戏主要流行于四川的南充县及周边县乡,形成的历史较早。川北灯戏的演出一般不择地方,院坝等地方均可演出,演员也不需要复杂的服装道具,挂上各种各样的灯具,称之为“胖筒筒”的胡琴及锣鼓一响,便可以开始演出。
(二)川北灯戏的剧目介绍
2006年5月20日,灯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川北灯戏的肯定也是对川北灯戏继续创新的要求。1987年,岳池川剧团演出的灯戏,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上引起轰动。次年5月,该团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和《戏剧评论》编辑部之邀进京献艺,在北京长安、吉祥戏院和中南海演出了灯戏《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周元献鸡》、《秀才买缸》、《丈母娘上轿》、《办移交》等一批新编灯戏剧目,在唱腔、表演手法、服装道具和舞美灯光等方面大胆革新,既保留了传统灯戏的风貌,又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受到高度赞誉。张爱萍将军挥毫题词:“俚戏艺术继承创新,移风易俗趣中育人。”戏剧家曹禺说:“川北灯戏让我眼界大开。它是从民间发展而来的,有许多高明的艺术处理,表现出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凝聚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优秀传统。”清末民初岳池的“太洪班”、“三三剧社”等川剧团体演出的灯戏,深受人们欢迎。1984年10月,南充地区借四川省第二届振兴川剧会演之机,将一台洋溢着山野情趣的灯戏《闹隍会》 《灵牌迷》 《包公照镜子》 《郑板桥买缸》献演给蓉城的广大观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