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钦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德钦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德钦县地处滇、川、藏交汇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的腹地,是吉茶马互市的咽喉要道和主要集散地。多种民族世代杂居,多种宗教并存,多种文化交融,是汉藏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始于春秋的吉墓葬文化和与其息息相关的吉茶马吉道文化,以及以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23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德钦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德钦特有的隔山不同俗、隔里不同语的人文景观。
中国论文网 /7/view-7180438.htm
这里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而都保持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并在长期的交往交融中互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的文化多元性,同时,德钦丰富多样的地质和地理环境又蕴育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习俗的多样性,其中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环境的文化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神采。多种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和谐并存,也为当地文化多样性增加了广博、深厚的底蕴和内涵,
悠久的历史
――2300年的文明史纵向脉络
石棺文化
出土文物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德钦县永芝、石底、纳古这样的雪山峡谷里已经有少数民族支流的足迹,是他们创造了具有一定水平的远古文化。我们有理由将德钦县的远古文化追溯至两千年前,德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至东汉初年,德钦先民在继承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为青铜文化,主要表现为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分布广泛的石棺墓葬。石棺文化为迪庆早期文化的一大特点,从石棺墓出土物、墓葬形制、葬式到分布地点的不同,体现了德钦不同地域青铜时期的文化面貌。
茶马古道文化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中,滇、川、藏“大三角”一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古道石板上至今仍嵌着二寸多深的马蹄印,古道旁的石壁上的许多藏文石刻讲述着那个遥远的茶叶入藏的故事。二千多年前滇川藏结合部的各民族先民的文化就已相互联系和影响并接受了来自黄河流域的古文化和滇文化的深刻影响,交往的古驿道已经在横断山脉的深山峡谷中形成,这为茶马古道的前身;到唐代,日益强大的吐蕃势力借助这条大道南下滇西北,樊绰在《蛮书》中已清楚的提到这条由滇入吐蕃的古道。以后随着茶文化向青藏高原的传播和茶马互市的兴起,这条古道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宋代,以茶叶、丝绸、盐、药材、毛皮、铜制品等为主的互市,这条古道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重视;到明清两朝,茶马贸易达到鼎盛时期,古道的作用更加突出;民国初年,蔡锷将军派滇军从此道西征西藏;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段古道阻击了国民党贺国光91军310师残部,歼俘敌军长黄祖涵以下官兵千余人;同年底,驻滇解放军和民工经这条古道进藏支援解放西藏。至今古道仍在滇藏结合部的各民族群众中发挥作用。
灿烂的文化――多元文化共生带
德钦县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即迪庆锅庄(奔子栏锅庄与建塘锅庄于2006年一同公布)、藏族《格萨尔》曲艺(与西藏于2006年一同公布)、迪庆热巴(2014年12月公布)、梅里神山祭祀(2014年12月公布);省级项目5项,即德钦藏族弦子舞(2009年8月公布)、迪庆藏族金属铸造传统手工技艺(2009年8月公布)、奔子栏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05年9月公布)、奔子栏锅庄舞艺术之乡(2005年8月公布)、德钦藏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2013年11月公布);州级项目32项;县级项目13项;共计5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5人(已逝5人);州级非遗传承人14人;县级非遗传承人45人;共计75人(已逝7人)。
“格斯(萨)尔”史诗
“格萨尔”是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史诗。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个时代,至公元十世纪之后,其内容和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以口头说唱的形式在民间广流传。“格萨尔”是至今仍在人民群众当中存活的一部活的史诗,是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历史学、民族学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格萨尔”的手抄本在迪庆境内流存的有30多本,主要为《诞生之部》、《骞马称王》、《霍岭之战》、《姜岭之战》等。德钦县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不象其它藏区的说唱艺人那样能唱几十部,他们一般只能唱1-2部,且一般都是要借助文本。
“格萨尔”说唱艺人叫“仲娃”或“仲肯”,他们是史诗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目前德钦境内已经没有人能说唱“格萨尔”了,其在德钦境内已经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