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苹果:饱含历史又饱受沧桑
刘夙?发表于 ?2015-09-29 16:03
毫无疑问,苹果是温带水果之王。
第一个夏娃的苹果让人有了思想。 第二个牛顿的苹果让人有了科学。 第三个乔布斯的苹果让人有了生活。?夏娃的苹果带我们看到这个新世界,牛顿的苹果带我们了解这个新世界,而乔布斯的苹果则带我们体验这个新世界。
?苹果是一种资源,
与其它水果相比,
苹果的果肉占全部果实的比例很大,
因此人们往往把
苹果与富足的生活相联系,赋于苹果许多象征性的东西。
一个是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吃掉的那个苹果(改变了地球)第二个是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改变了物理界)第三个是乔布斯手中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改变了数码界)第四个是筷子兄弟的《小苹果》(改变了音乐界)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3年全世界的苹果产量为8082万吨,超过葡萄的7718万吨,排世界第二位(第一位是香蕉的1.067亿吨)。不仅如此,苹果在亚欧大陆的许多文化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道教把苹果视为仙果,但它的名字却来自佛经。在欧洲,它是北欧神话中的青春之果,是希腊神话中的爱情之果。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大家都津津乐道苹果如何促成了牛顿的物理学发现,如何让乔布斯跻身全世界的“数码教主”。在20世纪,一位数学天才用毒苹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位揭开了苹果起源之谜的农学大师不幸瘐死监狱之中。一切似乎总是那么的巧合,这个最低调的水果却参与了很多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图片来源:
苹果在中国: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苹果的名字也一直在改变
苹果(Malus?domestica)是蔷薇科苹果属植物。在中国,苹果属中的著名栽培植物除了苹果之外还有花红(M.?asiatica)、楸子(M.?prunifolia)、海棠花(M.?spectabilis)、西府海棠(M.?micromalus)和垂丝海棠(M.?halliana)。这6种苹果属植物是怎样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演变和流传的呢?
汉代
按照现存古籍记载,在这几种果树中,中国最早栽培的是苹果的传统品种为绵苹果。这类品种的苹果果肉绵软易烂,不像现代栽培苹果那么清脆。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篇《上林赋》,极力描写都城长安附近的上林苑的壮丽景象,其中有“楟柰厚朴”一句,这里的“柰”就是绵苹果最早的名字。
除了绵苹果外,花红和海棠的栽培也很早,它们和绵苹果在关中地区几乎同时开始栽培。西汉末年的另一位文学家扬雄的《蜀都赋》中既有“杜樼栗柰”,又有“扶林檎”,这里的“林檎”则是花红最早的名字。与扬雄同时代的学者刘歆著有《西京杂记》,其中记载上林苑不仅种有“林檎十株”和“海棠四株”,还种有白、紫、绿三种颜色的柰,均为地方敬献。东汉以后,特别是西晋以后,有关柰、林檎和海棠的记载更多,说明这时候绵苹果、花红和海棠的栽培都已经比较普遍了。
如果仔细看这些有关绵苹果的记载,会发现它的栽培以中国西部地区为多。西晋郭义恭《广志》(有学者考证为北魏时成书)上记载:“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张掖和酒泉都在今甘肃河西走廊,说明柰的种植以河西走廊地区最普遍。无独有偶,西晋张载有首诗赞美了五种“殊美绝快”的果品,其中之一就是“瓜州素柰”,也就是产自今敦煌附近的白柰。柰的“西部佳果”的形象,就这样树立了起来。
就在这时,刚刚兴起的道教也注意到了这种西部佳果,便把其中的“紫柰”(红苹果)当成了神仙食用的仙果。据后人考证成书于东晋后的道教神话小说《汉武帝内传》中说:“仙药之次者有员丘紫柰,出永昌。”另一部据考证成书于六朝的《汉武洞冥记》也煞有介事地描述汉武帝时的滑稽之臣东方朔,在远游北极之后采回一大堆奇木异草,其中的紫柰“大如斗,甜如蜜”。最有趣的是南朝道士、茅山派创始人陶弘景,在《真诰》这部洞玄部经书中说“夏禹诣钟山,啖紫柰,醉金酒”。在道教眼中,善于治水的大禹就这样成了一位一边吃红苹果一边喝黄酒的得道神仙。今天一些地方在宣扬中国的苹果栽培史时,竟以此为据,说中国栽培苹果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从大禹时代就开始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此乃我道教仙果“紫柰”。图片来源:@Ryanwang1122 手绘
唐代
到了唐代,绵苹果多了一个新名字——频婆果。这个名字的来历,说出来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频婆”是梵语bimba的音译,在印度本来指的是一种葫芦科植物——红瓜(Coccinia?grandis)。因为红瓜成熟的时候颜色红润光亮,在佛经中便常常用来作为红亮物体的譬喻,特别是用来形容健康嘴唇的色泽。比如《华严经》,就说佛祖“唇口丹洁,如频婆果”。虽然红瓜在中国华南一带也有野生,但是在中原地区十分罕见。于是一场把“频婆”这个名字附会到中原及周边植物之上的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因为“频婆”的本义是相思,南方产的红豆便率先暗用频婆果的典故,成了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