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八景”中的公众参与思想及其对现代地域性景观营造的启示
古代“八景”中的公众参与思想及其对现代地域性景观营造的启示
摘要:
中国论文网 /7/view-7250915.htm
“八景”是一种地域特色极强的景观形式,它孕育于魏晋、诞生于北宋、繁盛于明清,对我国及周边各国影响深远,至今依然鲜活存在。“八景”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社会各阶层自发“全民造景”的结果。本文在对“八景”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其产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取有益成分,使其对现代地域性景观营造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八景 公众参与 地域性景观营造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因观赏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为帝王贵族服务的皇家园林,以文人、士大夫以及富商巨贾为建设及观赏主体的私家园林,以及广大平民百姓皆可游赏的公共园林,“八景”属于公共园林的范畴。
戴林利认为,“八景”研究可分为总论性的研究和专题性研究两类,而前者可分为“八景”起源的探讨、“八景”与文化的探讨;后者可分为单纯的介绍地方“八景”与分区域分析“八景”文化。笔者认为,“八景”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社会各阶层依职责、背景、能力的不同,“全民造景”的结果,也正是由于这样庞大的群众基础,才使“八景”饱含生机,流传至今。本文以“八景”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社会各阶层在“八景”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揭示公众参与在地域性景观营造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1.古代“八景”发展脉络与各阶层作用
1.1肇兴于魏晋――政局动荡:名士阶层寄情山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的高度活跃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名士”阶层,他们寄情山水,崇尚隐逸,名山大川成为他们把酒言欢、恣意形骸的所在,而他们间接促成了“八景”的产生(图1)。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美景陶冶了士人情操,使他们开始由秦汉以来“君子比德”的功利性审美,变为具有深刻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的自然生态性审美,促进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和“八景”的形成。沈约的“东阳八咏”成为“八景”的雏形,李白、孟浩然、刘禹锡等著名诗人对此“文化符号”的赋诗歌咏,对“东阳八咏”的传播起到极大的强化作用。此后,王维的《辋川集》、刘禹锡的《海阳十咏》、李白的《姑熟十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以地域、城市的名胜景点与古迹”为题的连章组诗在隋唐之际得以盛行。
此时的“八景”仅在名士小团体内部盛行,景源的选择也以作者个人审美为导向,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八景”作为公共园林的代表,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1.2出现、勃发于宋――经济繁荣、文化繁盛:全民动员
目前普遍认为,北宋宋迪所作“潇湘八景”图为“八景之始”(图2)。“八景”诞生于北宋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
(1)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意识觉醒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突破“里坊制”在时间、空间上的束缚。汴梁成为我国第一座开放的、商业繁荣的街巷制都城。“资本主义萌芽”在此时出现,城市职能由政治性、防卫性逐渐向市民生活层面倾斜。
(2)文化繁盛:审美提高、推动“八景”发展
宋代实行科举制,“师道之更尊于君道,其事皆从宋代起”,社会上下对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市民阶层的审美素养,对以“八景”为代表的公共园林在社会上的盛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帝王重视、全民动员:“八景”蔚然成风
两宋时期,在南北分裂、战乱不断的同时,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经济、科技、文化上的空前繁盛,形成了燕京、汴梁、江淮、西蜀四大经济繁盛区。当时最负盛名的“燕京八景”、“汴京八景”、“西湖八景”、“潇湘八景”正是出现在以上四地。
“潇湘八景”问世后,宋徽宗赵佶亲自为其题诗,著名书画家米芾也为每幅画题诗作序。在帝王的推动与全社会崇文之风的盛行下,各地纷纷挑选八处风景出众之地,以“潇湘八景”为范本进行命名,民众观景之风盛行,大量诗、画作品应运而生。
1.3普及于明清――政令强制:全民造景
“八景”孕育于魏晋、始于北宋、在明代更加普遍化、大众化。万历年间,朝廷下诏全国各地呈报“八景”,具有绝对的强制性。至清代康乾时期,八景不仅在全国上下“遍地开花”更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出现了“内八景”、“外八景”、“小八景”等多种形式,甚至在一些大户人家中也出现了“家族八景”。清末之际,“八景”文化远播至日韩等相邻国家,各地景观的数目也不再局限于八个,出现了十景、十二景等多种形式,均属于“八景”集称文化的范畴。
2.“八景”中的公众参与思想解读
2.1“八景”中公众参与的程度分析
美国规划师谢莉.安斯汀(Sherry Arnstein)1969年在对公众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