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2例疗效观察
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2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究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均进行单纯浮针治疗, 平均治疗5次,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在浮针治疗下, 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浮针治疗, 起效非常迅速, 效果十分显著, 能大大减少患者的疗程和治疗费用, 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中国论文网 /6/view-7188664.htm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浮针疗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9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分型, 主要症状表现为体位性眩晕、阵发性偏头痛、呕心、呕吐、心慌、胸闷, 严重者天旋地转、难以起床、不能进食, 甚者伴有视力减退或模糊、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 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危害健康。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本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并有年轻化的趋势。此病传统治疗以静脉输液扩血管或针灸推拿理疗为主, 见效缓慢。本院采用单纯浮针疗法对近年来收治的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22例, 女30例, 年龄32~72岁, 平均年龄46.5岁。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3年, 平均病程8.3个月。
1. 2 诊断标准 ①颈椎眩晕, 可有猝倒发作史;②颈椎旋转试验阳性;③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不稳或有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如呕心、呕吐、视力障碍等;⑤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如耳源性眩晕等。
1. 3 治疗方法[1] 使用一次性中号浮针,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 用笔在上位胸椎(1~3)俩侧距离中线1~2 cm处各定一点作标记。确定好进针角度, 平行于中线向上进针, 先将进针点周围处用碘伏消毒, 然后开始进针, 待针进入到皮下浅筋膜后, 以水平方向沿脊柱两侧平行向颈部推进, 注意推进速度一定要缓慢。若患者有疼痛感应立即向后退针, 调整方向再推入, 直至针身全部推入, 仅留针尾在皮外, 然后以进针点为支点做皮下扇形扫散约30 s, 在扫散的同时用拇指点按同侧风池穴, 然后将针芯抽出留置套管, 并做好固定, 以防套管脱出。嘱患者在留置套管期间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留针处也不要沾水, 以免感染, 治疗1次/d。最短治疗1次, 最长治疗10次, 平均治疗5次。
1. 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 颈椎活动自如, 能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显效:眩晕等症状基本消失, 但过劳或天气变化时仍有轻度头晕不适, 一般活动、学习、生活受影响轻微;有效:眩晕等症状改善, 但仍需进一步治疗, 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受一定影响;无效:眩晕等症状完全没有缓解或加重, 日常活动受影响没有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痊愈31例, 显效20例, 有效1例, 总有效率为100%。所有病例均治疗一次起效, 症状缓解非常迅速。
3 讨论
脑部血液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两个系统, 血液供应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眩晕的发生。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发出后, 沿喉壁外侧向上, 经动脉孔进入颅腔。椎动脉有左右两支, 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到C6横突处为第一段, C6~C2穿出为第二段, 从C2~C1穿出为第三段, 最后由C1横突孔穿出在寰椎侧块处拐向后方, 于枕骨大孔外缘进入颅腔, 在延髓交界处向上联合构成基底动脉为第四段。颈椎两侧的钩椎关节正好位于椎动脉前内方。如果改关节骨赘形成, 可形成可挤压椎动脉或使其血管发生扭曲、偏移, 引起管腔狭窄;此外, 第五颈椎的横突孔距离椎体较近, 因此, 在该处发生钩椎关节增生时, 更易压迫椎动脉;椎动脉神经丛伴随椎动脉达颅内, 发布于基底动脉, 若此神经受损可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第三段椎动脉分支有肌支和后脑的脑膜支, 此段椎动脉在寰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 迂曲较大, 当头颅转动时, 该段椎动脉受到牵拉而狭窄, 影响血流的通过而出现一过性缺血;第四段的分支有内听动脉(迷路动脉), 它是左右椎动脉吻合后分出的细长而迂回的分支, 有时出于小脑后下动脉, 供血于内耳, 临床上常可影响内耳的血供, 甚至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2]。
临床上由于人们长期低头工作及其他各种原因导致颈项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长期劳损, 引起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进而导致痉挛挛缩。导致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移位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