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南泥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上“南泥湾”

海上“南泥湾”   “海上南泥湾的真名叫南洋生产基地,现有10个大棚,开垦出30多亩梯田,有猪圈鸡舍……”在南洋生产基地主任、四级军士长李玉增眼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宝贝,一土一石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 中国论文网 /8/view-7208099.htm   “费庆和专用犁”   在生产基地的荣誉室里,静静地躺着一把锈迹斑斑的犁,贴着“费庆和专用犁”的标签。在上世纪90年代,岛上和岛下的条件相差还很大,官兵想要用上一把新的锹或镐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这把犁是南洋生产基地工具中的“元老”,它的主人是基地的第一任主任费庆和。1996年,团党委通过了在南洋建设生产基地的决定,可是上山种地的人选却迟迟没有确定。时任炮兵营司务长的费庆和听说后,直接找到团领导,一句“我有技术,我行!”的毛遂自荐,让费庆和带着老婆孩子上了山。当时的生产基地就是一片荒山野岭,连一头干活的牲口也没有,费庆和就自己拉着团里配发的一把旧犁开垦土地,犁地过程中经常出现铲头卷刃、犁架拉散的问题,为了加快建设进度,费庆和就白天干活晚上修理工具,妻子问他为啥不申请换个新犁,他说团里建设经费紧张,能省一点是一点。后来团里又为基地配发了几把新犁,但是费庆和自己却舍不得用新的,并在旧犁贴上了“费庆和专用犁”的标签。像这把犁一样,还有很多保存下来的工具、种子都见证了南洋基地的成长。在山上开荒种地,土薄石头多,一镐下去能蹦三蹦,不少官兵的虎口都震出了血,镐柄都不知道用断了多少根。在一次全团官兵“南洋大会战”中,高炮二连的官兵因为平整荒地工作标准高、速度快而拔得了会战的头筹,得第一名就意味着有6把锹和6把镐的奖励。其他连队的官兵不服气,就想验证一下他们的标准是否过关,有人拿起一把锹抛起3米高后落地,锹头插进地里20厘米不倒,证明了不仅地翻得深,石头也挑得干净,在全团官兵的掌声中,二连把锹和镐像宝贝一样带回了连队。来自湖北十堰的战士吴平当天晚上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描绘了海岛大会战的场景,赞扬战友们缺钢、缺铁却不缺气,在这样的队伍面前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父母看完信后立即购买了10把镐头,从数千公里之外邮寄到海岛。   王妈妈千里送羊上海岛   黄海前哨的一座孤岛因为有了官兵的奉献,有了亲人的惦记,才变得越来越有了生机和活力。一次,吉林籍战士王强的母亲千里迢迢从老家来到海岛探亲,70多海里的路程她却坐了14个小时的船艇,当她下船看到身处偏远海岛的官兵节衣缩食,就被他们建设海上南泥湾的壮举深深打动。王妈妈无意中听到了官兵“要是岛上再养几只羊就好了”的愿望,回到老家后的王妈妈就一直在心里盘算着要实现守岛官兵的愿望。可是美好的愿望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王妈妈将6只小羊羔装在一个笼子里,可是火车却不让带,她就跟车站工作人员讲守岛官兵的故事,听得车站工作人员的眼泪都流了出来,后来车站特事特办,让王妈妈带着羊羔上了火车。王妈妈带着6只羊羔用了6天6夜辗转在火车、汽车和轮船上,费尽常人难以想象的周折终于把羊羔送上了海岛。“王妈妈千里送羊上海岛”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海岛每名官兵,爱从四面八方汇聚。最让生产班长、上士吴国金感动的是,官兵们一旦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为基地做点事,大到家庭爱情,小到一粒种子。近20年来,五湖四海的官兵带来了祖国大江南北的种子,山东的白菜、吉林的萝卜、四川的辣椒、吉林的大葱、黑龙江的土豆、江苏的砍瓜、河北的葫芦等上百个蔬菜品种先后在海岛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有32种成为海岛常种菜,官兵们说南洋基地已经变成了前哨的“菜博园”。但是在吴国金眼里,要对得起“海上南泥湾”的称号,光有一腔热情还不够,关键还要有技术支撑,这个菜篮子才能饱满。他在电视上知道了中国有个“菜篮子”在山东寿光,从那以后去寿光走一圈、看一看就在他心里扎了根。转上士官后,吴国金终于盼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假期,那时一个月工资只有600多块钱,他下岛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了3000块钱买了一部数码照相机,一路打听着来到了寿光,当他走进蔬菜大棚时就惊住了:原来大棚可以种得这么好!他在那一待就是7天,除了睡觉回到旅馆,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考察上,最后连保安都误以为他是那里的工人。近几年的时间,吴国金先后利用休假、外出学习等机会,购买了两百多本种植方面的书籍,先后去过青州、普兰店、金州等地,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在一些知名的种子公司、园艺大棚都有着自己固定的师傅。这个在连队因为比武立过3次三等功的士官,已在生产基地种了10年菜,对于蔬菜的光照、温度、土质、肥料、嫁接、育苗、灭虫等相关知识他一直在探索学习,他说“要想做好一件事,就要一门心思去专注”。   随时与猪同在   来自内蒙古的秦红宝23岁时成为了生产基地的养殖班长,他在基地有两间宿舍,一间是军区帮建时新建的宿舍楼宽敞明亮,另一间则是猪圈里的猪舍,任何一个猪栏他架上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