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南哥隆人家族文化浅析
海南哥隆人家族文化浅析
[摘 要]在海南岛的西部昌化江下游南北沿岸的昌江、东方两地,生活着这样一个族群,本文称之为哥隆人,他们的来由、其使用的语言为世人津津乐道。本文透过对其家族文化的分析,向世人展示这一族群哥隆人的特质。
中国论文网 /4/view-7128098.htm
[关键词]海南哥隆人;家族文化;特质
在海南岛的西部昌化江下游南北两岸的昌江、东方两地,活跃着一个族群约10万人,他们自称为村人,说的是村话也称村语。据《昌化县志》记载西汉汉武帝年间,当地的骆越人与前来征服的匈奴士兵、汉族士兵和睦相处,渐渐融合,这一群“混血儿”就是村人即哥隆人。其实他们并不认同哥隆人这个说法,但因村人逢见比自己年长的男性,便称呼“哥隆”,即大哥之意,久而久之,旁人便把村人称做哥隆人,并把其使用的语言称为哥隆语。
这一群“混血儿”有近30个氏族,其中最大的氏族有:文、符、赵、吉,这四大氏族约占讲哥隆语人口的60%。最早迁徙到本地的先民符氏、赵氏有900多年,文氏有700多年,吉氏有500多年,其他氏族都在500年以内(海南东方昌江文氏族谱p160)。这些氏族同在一块小地方,虽然他们的先民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各自的语言也不同,其风俗习惯,文化素养也有所差异,但他们同在一个地方后,就相互影响,逐渐渗透、融合直至同化,有了自己的民系的性格或是特质,其特质主要有:
一、重视教育,喜爱读书
哥隆人的先民大多从中原或大陆沿海一带来,有的是贬官的后裔,有的是失意的商人,他们比原当地人有较好的文化根基,深懂文化的重要,他们遵从了苏东坡的文化教育理念。民国以前,哥隆人除了送弟子到县城办的学校去读书外,有的村庄,还开设私塾,自编教材,自聘教师,或自当教师;他们重视培养人才,到了1957年,哥隆人就有了本科大学生。用哥隆人的口头语来说:“勒紧裤带也要送仔上学”。哥隆人培养孩子舍得下本钱,村民愿吃稀的、穿补钉衣服,竭尽全力也要培养子女上学,为了筹备学费,不惜把自家准备盖房子的木料全部卖掉,愿住破房,用钱供给子女上学读书,一个家族最风光的事不是有钱,而是读书人多。因此,从古到今哥隆村有文化的名人也比较多,如海南的第一进士符确。现今,有的村庄设立了“助学基金会”奖励学习用功而考取大学的学子们。
二、尊老爱幼,讲究礼仪
天性善良豪爽的哥隆人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吸纳性。他们不轻易喊别人的姓名,否则就被误认为是对人没礼貌、没教养;他们有着良好的民风民俗,村民质朴、善良、勤劳,素来以邻为伴、以邻为友、以邻为亲,互敬、互爱、互帮、和睦相处;他们敞开胸怀,善待每一个客人,不像其他村庄人一样,对外来人存有戒心。历史上曾经流行着“围捕锁鱼”的传统,即使你根本没有参加此次围捕锁鱼的行动,但正好赶上现场,不管你是外乡人,还是不认识的过路人,都可以分享到一份成果的“见者有份”猎俗。正因如此,他们让那些饱受冷眼的失意者在蛮荒的海南岛西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不知不觉融入这个群体,上到朝廷官员后裔,下到越南渔民、日本海盗,渐渐被哥隆人同化。哥隆人的官运和商运特别通达,成名成家的不在少数。哥隆人人数并不多,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都活跃着哥隆人的影子;在单位里,哥隆人往往成为骨干,撑起一方天地。
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
昌化江下游这个地方,浮沙薄土,干旱少雨,生产条件差,老百姓靠三瓜(做菜的小西瓜、南瓜及地瓜)过日子,但这里的百姓并不因此逃荒、迁徙,而是既来之、则安之,落叶生根,创家立业。哥隆人以农业为主,以饲养禽畜、河海捕捞、编制竹器为副业。他们开挖水塘,利用风能和水利造水车吸水灌溉田地,种萝卜、南瓜、西瓜、高粱等农作物,农作物产量高、品质优、远近闻名;百姓自酿高粱酒、番薯酒,酒醇香清澈、芳香独特。哥隆人世世代代生活、繁衍在这块乐土上,古时候的鱼米之乡--东方县旦场乡就是例证。然而由于自然环境渐趋恶化,农渔业严重受损,经济发展滞后,如今“鱼米之乡”的光环已渐褪色。
四、不畏强势,敢于抗争
哥隆人讲理,不怕权势,不畏强权。在反封建压迫、反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中,站在战斗的最前列,做出过重大贡献,付出过沉重的牺牲。1939年11月3日,日本人对东方旦场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日本人虽然烧毁了家园,但哥隆人坚信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村民不幸被日本鬼子抓住,鬼子如何严刑拷打,吊在树干上,用大火从脚下烧、熏,村民也不向鬼子透露军情。
哥隆人性格是倔强的,思想是开放的。民国年间,他们带头破除封建迷信;为了生存,他们祖祖辈辈与天斗、与地斗、与帝国主义斗、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为了参加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卖掉自己的祖业,带钱投奔革命,甚至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五、前仆后继,投身革命
在那兵马战乱的抗日战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