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后清廷何以不敢再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甲午战败后清廷何以不敢再战

甲午战败后清廷何以不敢再战   甲午战争中,清廷内部对于战与和的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从整体而言,怯战心态始终如影随形,堂堂天朝上国竟然主动向蕞尔小国日本表示屈服,这在时人和后人眼里颇觉难解。百余年来,人们往往站在旁观者立场审视这场战争,甲午战争中清廷何以难掩怯战心态,战败后清廷何以迅速求和,是不敢再战还是不能再战,促其作出求和决策的动机何在?回到甲午年的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视皇朝生存为头等大事的清廷,自然有不敢再战的念头,但也有着不能再战的尴尬。 中国论文网 /4/view-7001594.htm   一、清廷争取外援泡汤,不敢再战    甲午战争是日本精心策划的一场旨在打败清朝的大规模战争,为实现这一战略企图,日本在战前就开始了外交造势,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温和的国际环境。1874年侵台企图虽然落败,但日本获得了清王朝的战争赔付,这更刺激了其野心。1879年,日本悍然吞并琉球,软弱的清王朝在一番抗议后平静接受了现实。遗憾的是,清王朝的委曲求全并未换来日本停止侵略的善果,反而使其愈加骄横。    1885年,日本借英国占领朝鲜巨文岛之际,对清王朝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外交攻势,企图在国际社会造成清王朝欺凌朝鲜之形象。为获取在朝鲜与清朝对等的地位,日本极力否认清朝对朝鲜的宗主权。但由于清王朝的全力反击,日本的企图并未得逞。由此,日本也充分认识到外交斗争的重要性,为准备与清朝的下一场战争,日本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斡旋。日本高度重视外交工作,但它并未将胜败砝码压在外交上。巨文岛交涉的失利,一方面让日本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更让日本认识到实力的重要性。在日本看来,外交从来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它只能服务于国家战略,而决不能决定国家战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朝鲜,并大肆宣扬中国干涉朝鲜内政。高升号事件后,日本对英国展开了全方位外交公关,成功地使英国保持中立,并充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对各国许以战后利益,成功地消解了清朝谋取列强支持的行动。    反观清王朝,将国家命运系于外力是其致命伤。事实上,高升号事件的发生,就在于清政府过分相信俄国和英国不会对日本兴兵坐视不管,临时取消了预定的护航计划,将千余名清军的生命托付给悬挂英国旗的英国商船。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不惜重金邀请国外记者随军作有利于日方的报道,大力宣传其战果,诋毁中国军民的抵抗,致使奉行现实主义的各国列强纷纷站在胜利者一方隔岸观火。黄海海战后,礼部侍郎志锐奏请“联英伐倭”,并以重金笼络英国,清廷向英方转达意愿,英国坚拒。旅顺口陷落前夕,清王朝再向英国求援,请求英国照会美、德、俄等国,以赔偿日本军费和保证朝鲜独立为代价,希望各国能出面调停,但被英国拒绝。无奈之下,清政府直接出面召集美、英、法、俄、德等国公使商谈,请求他们转请所在国政府联合干预中日战争,但被各国公使拒绝。此时,在中日战争结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站在失败者一方。眼见清廷在大祸将至的关头迷信外力干涉,判断清廷必败的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诫李鸿章,“彻底放弃求得干涉的念头,背向欧洲列强,面向日本”。    对于清王朝而言,自鸦片战争以来,其对列强形成极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畏列强如虎,另一方面视列强为奥援,试图以羁縻手法“以夷制夷”,对依靠自身力量抵御外侮缺乏信心。甲午战争中,面对日军的凌厉进攻,清王朝把救命稻草放在列强干涉上,一旦争取外援的希望破灭,清王朝迅速乞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清廷皇权危如累卵,不敢再战    清王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自王朝确立后,满汉矛盾就始终伴随左右。经过康、雍、乾几朝的努力,原本尖锐的满汉矛盾渐渐降温,不少汉族人也身居高位。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政府无法依靠八旗、绿营有效镇压,便默许汉族官僚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汉族官僚掌握了巨大的军事及社会资源,满汉地位开始出现微妙变化。一方面,清王朝不得不给予汉族官僚更高的地位和发言权,另一方面满洲贵族又对日益崛起的汉族官僚十分猜忌,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抑制。甲午战争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背景下爆发的,皇权与国权的冲突难以调和。    甲午战争中,清王朝能够派到战场上的军队几乎都是湘淮军,从军界领袖到统兵将领几乎都是汉人,这不能不令满族统治集团感到恐慌。一边是北方半壁江山的战争,一边是南方半壁江山的作壁上观,此时的清王朝命运似乎取决于汉族官僚集团的向背。面对大权在握的汉族官僚,满族统治者如坐针毡。旅顺口失守后,11月28日,慈禧太后召见军机大臣于仪鸾殿,“论兵事,斥李相(李鸿章)贻误,而深虑淮军难驭,以为暂不可动。礼邸(世铎)、兰公(李鸿藻)颇赞此论”(潘向明:《清史编年》)。由是可见,清王朝虽然重用汉族官僚维系统治,但骨子里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