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欧华文友小传作序
为欧华文友小传作序
文友出书,新人初登文坛,甚至是经人介绍的间接相识者,要我给他的书写点推介的话。语切意诚,容不得我说个不字。三十年来,从欧洲到美国,已不知给人写过多少篇序。直到2008年健康出了问题,才学会说“不”。但是欧华作协建立“欧华文库”,连续出书数本,无论谁做会长,谁担任编辑工作,只要找我给写序,我便不让他们失望,总会认真的写一篇序言及时寄去。从欧华作协成立到现在,从1998年的第一本会员选集《欧罗巴的编钟协奏》,到2013年的《欧洲绿生活》,八本书中就有七本是我写的序言。
中国论文网 /5/view-7151891.htm
“为什么欧华作协一出书你就给写序言?却不给我们写呢!”已经多次有人如此问。我回答说:“关系不一样。”问话的人就问不下去了。理由很简单,华文文学世界全知道:“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是赵淑侠发起创建的”,就算我想否认都不行,所有的文学史和数据上都这样记载。客观事实改变不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似乎已成铁板。
高关中写“小传系列”,与我有间接关系。去年10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世华作家代表大会期间。一次在早餐桌上聊天。我谈到英年早逝的会员郭名凤博士,她曾多次说要写一本《欧洲华文文学史》,并已在搜集资料,结果竟是壮志未酬,是欧洲华文文坛的重大损失,令人遗憾。我也说:“欧华作协成立20多年了,运作得不错,最好能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如写成欧华文学史,给后人留下一些数据,是很有意义的。”
当时高关中告诉我:他不擅长写史,但有采访人物的经验,有编写“文友小传”的想法。他说:“每个人都是欧华历史的一部分,会留下实际的成长记录。”
他这句话说的有见识,使我立刻联想到创会会员朱文辉、俞力工、郭凤西、王双秀、麦胜梅和后来的谭绿屏、李永华等。他们在加入欧华作协之前,都没有结集成书的经验,出版第一本书是做欧华会员以后的事。而且在欧华成立的二十多年里,他们有的担任过会长,秘书长,实际参与推行会务。除了召开会议,编印出版会员选集之外,还与主流文化团体交流。在欧华作协这个小小的文学天地里,练就一身“功夫”,欧华作协便在这样的动力下良好地发展着。当然稍后入会的会员,如莫索尔、邱彦明、穆紫荆、黄雨欣、于采薇、黄鹤升和更多的我不太熟识的新进兄弟姊妹,也在奉献心力。有了这些热心人,欧华作协才能走到今天。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欧华历史的一部分”,十分确切。名为“小传”,却能发挥“史”的功能。
我当时虽觉得高关中的构想不错,倒没想到他真会去做。文人好清谈,以为像平常聊天一样,事过就忘。高关中却动了真格,回到欧洲便开写,被写的文友们都供给资料,热烈参与,一时显得众声喧腾,气氛格外温馨。我看出高关中做事尽力不问得失,不在乎用那么多耐心和时间写别人的事。很是难得。他说希望得到我的支持。对这样一个热心人,我自然是支持的。所以我接受了他给我写小传,也破例答应给他的“小传系列”写序言。其实我目前已谢绝各种采访事宜,更不会允诺帮人写序呢。
在写小传的过程中,也曾有人表示质疑:欧华文友不全是名家,这样的一本书的意义有多大?前程是否乐观?我的回答是:高关中不是不知文坛深浅的“文盲”,而是写了四五百万字的“旅游文学”的专家。他有经验,要写小传,也许自有他的道理。我本人对他重在鼓励,不会对他的写作指手画脚的。经过一段时间,他的30篇“小传”完成了。我阅读后的印象是:这是三十个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人生路,走到欧华作协这个文学摇篮里的故事。作者非常注意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浓墨重彩地描绘。文学成就和著作品评方面则持“文人相重”的态度,多褒少贬。
回想当年我60年代赴欧初期,既无中文报纸,也无处买中文书籍,走在街上看不到一个东方人。而那时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已开始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将他们的苦闷抒发出来,写成散文或小说,寄回台湾发表。造成一时的文学时尚,被称作“留学生文艺”。当“留学生文艺”在美国和台湾,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欧洲可以称为“欧洲华文文学的洪荒时代”,连我本人也还没有全力投入文学。那时我的全部中华文化,就是靠台湾的家人,每两周一次,把他们看过的报纸的文艺副刊寄来。除此之外根本看不到中文字。二十世纪中华文化的苏武,一切要靠自己开天辟地。
欧洲华人社会在生态上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是近三十余年的事。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台湾的注意力也不再只集中于美国,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大量增加,在变化中的新侨社里,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那时我本人已出版了许多作品,包括三本译成德语的小说。在文坛算是站稳了脚步,便觉得诺大一个欧洲,也应该有个华文文学的“文坛”。仅靠三两个出名的作家是称不上文坛的。文坛如花坛,要有四季盛开经久不断的红花绿草。那应该是一伙爱好文学的人,共同耕耘的美丽园地。
19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