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大学生阅读理念的现状分析及思考.docVIP

微信时代大学生阅读理念的现状分析及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信时代大学生阅读理念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微信时代大学生阅读理念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微信时代大学生群体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微信时代大学生阅读新理念形成意识与意义,进而提出了提升的途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大学生思想共识;构建全社会的公共阅读体系;探索经典阅读“进微信”的长效机制。 中国论文网 /4/view-7164601.htm   【关键词】 微信时代;大学生;阅读理念;现状;培育内容;途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难的时期。微信时代的到来,掀起了一场新的“信息革命”,其利用瞬时性和支离破碎的信息片段就可以迅速吸引公众的视线聚焦,成为很多受众体获取知识信息和客体素材的主流途径,特别对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快速获取了某些信息和知识元素、另一方面对传统的阅读求知途径逐渐的排斥和淡漠,甚至于有人感叹大学校园里的书本典籍阅读快成为一种“奢侈品”了。   一、当前大学生阅读现状的思考   根据2015年5月发布的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而在同期的国际人均阅读数量的统计比较来看,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韩国是11本左右,我们的差距比较明显,处于“低阅读”领域。有34.4%的成年国民在2014年进行过微信阅读,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33.82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1]而作为阅读的主力群体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最鼎盛时期,却在当下的“微信生态”环境中,不可避免的被“殃及”――校园里、课堂上、马路边到处是“低头族”和“刷屏族”,浮躁的心态伴随着急功近利意识,使得越来越多大学生疏远了纸质书籍的涉猎;很多学生宁愿蜷缩在宿舍的一角轻点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也不愿轻易走进图书馆摊开一本厚重的“大部头”钻研……微信时代光怪陆离的“网络炸弹”冲击了诸多大学生的阅读理念,形成当下所谓的“微阅读”――而这种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浅表达”、“浅阅读”、必然造就“浅思考”。[2]   2009年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在“岭南大讲坛”演讲时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生阅读量太少,“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相比,连美国学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无独有偶,一位在哈佛学习的北大女生说,“在哈佛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这就是差距”!据报道,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于是有人发出了微信时代不亚于新的“洪水猛兽”泛滥,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的阅读现状堪忧,中国的大学灵魂正在逐渐消失的感概。   二、微信时代大学生阅读新理念形成分析   “微阅读”在内涵上以碎片化、浅阅读为主,带来了某种“快餐”式的感受,但从根本上不能取代传统纸书阅读在内容上深刻和系统性的需求,面对新环境、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以下阅读新理念:   1、塑造新常态下积极的进取和创造意识   阅读的魅力,一方面是文化的传承和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心智的打磨和意志塑造。新常态下,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民族的希望和脊梁,需要足够的进取心和创造力,而从阅读中的汲取和积淀必不可少。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今年9月访美的西雅图演讲中所说,“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可见阅读对一个人成长价值的不可估量性,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古人即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箴言。虽然微信时代信息多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但是深度阅读的作用依然不可取代,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长、成才,就离不开潜心的阅读和钻研。   2、在非主流信息“生态”中坚守理性判研   “大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通过不断阅读获得的。只有了解前人讲过什么,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力。”[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书达理”、“阅读明理”的信条,正如老子的《道德经》所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4]微信时代诸多非主流信息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给大学生带来了各方面挑战和诱惑,进而产生主观上的自我迷失。所以,必须借助系统、扎实的阅读功底、,通过读原著、品经典来夯实自己的思想基础,具有明辨是非的研判能力,才能真正肩负起民族和社会的重托。   3、科学的定位求知和求学   “现在的年轻人阅读量太少。而没有阅读量,指望生命能有质量和宽度是不可能的,不要把花在屏幕上的时间当作你在阅读”。[5]这是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给予当下青年人的读书信条――手机取代不了书本,屏幕也替换不成典籍。决定未来人生广度和厚度的还是那些不可替代的经典原著,必须不断从深厚土壤中汲取营养源――阅读、读书。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85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攻克疟疾疾病上的重大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潜心钻研,淡泊功利、孜孜追求、厚积薄发的读书治学精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