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8连续流动液相体系单釜和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测定.docVIP

实验8连续流动液相体系单釜和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测定.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验8连续流动液相体系单釜和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测定.doc

实验8 连续流动液相体系单釜与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脉冲示踪法测定连续流动液相体系单釜与串联釜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原理及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曲线的处理方法,并求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分布函数F(t)及其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和无因次方差﹕δt2, δθ2。 3、进一步明确返混的概念以及返混的量化。 二、实验原理 示踪剂采用KCl水溶液,在反应器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通过电导率测定仪测定离子浓度,以记录仪输出曲线显示峰高,即峰高正比于电导率,电导率又正比于离子浓度。因此,记录仪记录纸上峰高的变化即反映了示踪剂中K+、Cl-浓度的变化。 实验可得到如图1,图2的记录曲线。 图1 单釜记录曲线 图2 双釜记录曲线 由图1和图2所示的脉冲示踪曲线,即可以求出流动条件下单釜与串联釜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分布函数F(t),平均停留时间,方差δt2以及无因次方差δθ2。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 图2 三釜串连实验装置及流程图 SIC-转速调节控制 TRC-温度调节控制 CR-电导测量记录 1-调节阀 2-转子流量计 3-反应釜 四、实验步骤 1、配制一定浓度的KCl水溶液(思考题:浓度配多少较好?); 2、接通自来水,调至一定的流量并稳定片刻,开动电动搅拌; 3、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示踪剂(思考题,抽取多少为好); 4、开动电导仪,记录仪; 5、将注射器插入反应器进样口,瞬间快速注入示踪剂; 6、待记录仪指针回到基线,停止走纸,改变水流速度继续实验。 7、改变釜数,重新进行实验。 五、数据记录 反应釜上、下体积,水流量,搅拌转速,示踪剂量,走纸速度。 六、数据处理 1、在图1、图2 所示记录曲线上等时间间隔(Δt)取n个点(15~20个左右),得到几组数据ti-hi(I=1,…n) 实验次序 水流速度(转子流量计刻度) 搅拌速率 示踪剂量 ml 峰区时间 s 1 2 3 2、计算公式 平均停留时间: = 方差δt2: = 无因次方差 δθ2 单釜停留时间 多釜串联模型参数 七、思考题 1、流体通过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由哪些因素决定? 2、本次实验中,示踪剂浓度的配制及量抽取量对停留时间分布曲线测定有何影响? 3、预计你的单釜及多釜实验的无因次方差δθ2约多少? 4、空时间和平均停留时间有何关系? 5、本次实验中,若是关掉电动搅拌,而其条件不变,则所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又将怎样,为什么? 6、由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说明计算值N与具体釜数n的差别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八、主要符号说明 t-时间 s E(t)-停留时间密度函数 -平均停留时间 Hi-峰高 mm δt2-方差 VR-单釜反应器体积 δθ2-无因次方差 V0-体积流量 m3/h N-多釜串联模型参数 n-实际釜数 -单釜停留时间 s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