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话六七十年代广州出口画
漫话六七十年代广州出口画
历史场景通常有三种;光明的、黑暗的、平淡的。黑暗的过去很难使人回味;这一辈人里头,文艺界的苦闷年代可以说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辈文艺界大多不想再提起那段历史。
中国论文网 /7/view-7169370.htm
活在不寻常的日子
我生于1962年,家父吴灏(1930-),别字子玉,祖上业医,自幼酷爱书画,曾拜赵少昂为师;考入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校长丁衍庸学习西洋画;1954年拜上海谢稚柳先生为师,受益良多;1962年经中山大学古文字学者商承祚引荐,进入广东省博物馆工作,负责复制,鉴定,修补等;工作不足半年,适逢全国掀起大精简运动,省博物馆要精简人员过半,单位员工天天在科室争吵,父工龄不足,于是自动请辞,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个体户。
在那不事生产的年代,靠画画维持生计谈何容易?要么在事业单位写政治宣传画(油画及水粉),要么就要为国创汇,写出口画。当时没有单位的画家被称为闲散人员,广州没单位的画家有十来人,记得有:卢子枢、李国华、陈子毅、麦汉永、孙锦、沈厚韶,还有我父亲等。这些“闲散劳动力”,写出口画是他们的唯一的选择。后来商承祚教授跟父亲说:“你画这个(出口画)会写坏手势的。”然而,父亲为了生活,别无选择,也是没办法的事。
画出口画这行当于50年代末就已有了。1966年“文革”,1967年武斗,这段时间被中断了,不单这一行,全国的生产建设也停顿下来;到1969年政治倾向极左,再到1973年的“批林批孔”、1974年的“批周公”,在这近十年的世界里,知识分子很多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这些人没工作、没工资,不允许搞私帮,还要受街道居委会、革委会的监管。
那时,广州有两家从事工艺画出口的外贸公司,一家是成立于1958年的“黄埔外轮供应公司”(黄埔海员俱乐部及沙面门市部),另一家则是成立于1956年的“广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办事处在大德路和人民南路)。父亲通过外轮公司的业务员(黄埔外轮供应公司的业务员叫麦广礼)取得订单,每月计件交货。“文革”前,父亲接订单的数量是没有上限的,能者多得。他交货(出口画)后,出口公司当面给他工钱,遇上旺季还得赶货。
父亲曾画过无数的出口商品画,竹帘、竹碟,胶杯,山水花乌,狮虎走兽,从2分钱画到4块钱不等。在我的记忆中,他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月画400张画,那时他还年轻,累不倒,可上年纪的卢子枢就不行了,画400张竹帘画,累得半死,结果大病一场,时间是在1963年左右。
从1963年到1973年,是我父亲绘画生涯中最惨淡的年代。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政治斗争最激烈的年代。我当时年纪幼小,现在回忆起那番日子,记忆显得有些模糊,只知家里境遇不甚好,很苦闷。父亲终日忙乎,没空理会孩子的功课;母亲是岭南派画家黄少强的小女儿,未受过苦,也看不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更挨不惯穷,恰好又遇上她的肺痨大发作,那滋味更不好受。前些天,我与兄长吴裘论及此事时,才知悉当中更多的细节。俗语说:“孩子没娘,说来话长”。关于父亲的这段坎坷往事,还需从头道来。
像虎亦如猫
自1968年“文革”后要走集体化道路,“单干”的不能与出口公司在经济上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一律拨归街道管理。出口公司不能直接发工资给个人,要先通过街道服务站;以我父为例,要向服务站交管理费才能收取酬劳。起初,父亲只需做60元钱的额度,后来竞要做到84元钱,因为他还得另缴20块钱的费用给街道服务站,最后到他手里才是60元,而超出的部分还要倒扣。
父亲每个月最多能画21张,每张4元钱(出口公司一张卖16元钱),刚好母亲也能画(上颜色),又多算一个份额,加起来可以做到120元。我母亲是在1970年去世的,她去世后,我父亲只能做回60元。1973年44岁,他决定转行在家教学生,从此不画出口画。屈指一算他干这一行也足有十年。
出口画的类型杂而多,除了有国画、竹帘画,还有出口公司发外加工的如竹碟、胶杯画等。竹帘画在“文革”前就已经存在,要拿白板竹帘回来加工,扫一过白矾水,再在上面按国画的形式画,题材丰富,如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等。1963年至1966年期间,每张画的来料加工费价格分成5角、8角、1元、1.5元不等。由于国画的幅面一般不大,约在40cm×70cm,以山水、花鸟及走兽等题材居多。不过,画这类题材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既取决于买主(海外海员)的趣味,同时也受政府的严格监控。
关于山水题材的出口画,画家一直都有在画。当时,来广州的日本海员最喜欢水墨山水,因为他们崇尚禅意,容不得半点色彩。在日本的农村家庭里,家家户户都有设一座神庵的习惯,都喜欢在神庵内挂一幅山水画。可以说,日本农村的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故在出口画里以日本海员购买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