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一座城的情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写给一座城的情书

写给一座城的情书   我把《重庆晨报》“城与人”专栏《重庆摄友爱拍门》那一期,摊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一张比半边城门还大的会议桌上,请同样有城门情结的研究员杨筱确认一个细节。当读到“通远门对面的街上,有个好像叫一四七或是三六九的小酒馆,玻璃橱窗后面摆起卤得黄桑桑、香喷喷的猪耳朵、鸭脚板,坐着一些老头在喝酒。”杨筱一拍桌子说:“我可以肯定,不是一四七,是三六九。因为小时候我经常去那里给我们老汉(四川方言,即父亲)打啤酒。” 中国论文网 /5/view-7237691.htm   “三六九”正对通远门   “三六九”正对通远门,按老重庆的话来说,是抗战时期来自江苏的“下江人”开的馆子,跟城里古籍书店旁边那个有名的“陆稿荐”属于一路的风味,素菜精致,招牌菜有卤汁豆干和烤麸,烤麸是一种很好吃的面筋。“当时我就背着军用水壶去打啤酒,老汉是军人,家里有的是军用水壶,全身披挂,一去就打两水壶”。   这是杨筱对通远门最初的感觉,带着夏天和啤酒的味道。当时她的家并不在通远门边,通远门只是她日常生活地图上的必经之地,在妈妈教书的南纪门和爸爸工作的重医之间。   重庆晨报副刊曾连载杨筱的长篇学术随笔《通远门》,里面的《柔软的城墙》《校场》《杨柳街》《城内心事如麻》等多篇城门故事,是一个重庆女儿写给母城的一篇篇情书。当年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田大畏,是抗战时期曾在通远门和九块桥之间遛达的田汉之子,对杨筱《通远门》的评价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柔软的城市史”。   通远门曾经在杨筱的生活中占有怎样的位置?说不清楚,她说:“拿笔来,我来画。”她“唰”地一下,在一张A4纸上划出了两条曲线,“这是长江,也叫大河,也叫岷江。随后,一些街巷和城门,就在河边顺坡而上,延伸开来”。   通远门旁边有一个通车的隧洞,很多人误以为这是通远门或通远门的一部分,其实这个本地人叫“穿洞”的隧洞,是1946年为抗战胜利而开通的“和平隧道”。洞口前面那条路,合并了原来的五福街和走马街,就因“和平隧道”而得名“和平路”。当年张献忠破门之后,正是顺着这条路杀向较场口的。   这条路也是杨筱小时候放学回家的路。和妈妈一起从南纪门中学出发,穿过下半城,走过和平路,穿过通远门到2路(后来的402路)电车站去乘车到爸爸的单位。“经过马蹄街、天官府,郭沫若曾住天官府,田汉住九块桥,从火药局爬上来,过穿洞去赶车,要一刻钟的样子。前面的五福街、走马街、金汤街、水石巷,苍坝子,都是一些细碎小街。我来回都看得见通远门,问过妈妈,她说叫通远门,但没解释。后来才知道是古城门”。   通远门上曾喂猪   在长篇随笔《通远门》中,杨筱曾捕捉到了通远门上下民间生活原生态的场景:   “由七星岗从通远门进来,是金汤街,街至今还在;下面接五福街。两边有水市巷、曹家巷、铜鼓台、火药局、至圣宫等;到了上回水沟和潘家沟之间,开始变成走马街,两边有仓坝子、百子巷、蒋家院子等,弯弯地通向校场;校场中央围绕着一个很小的圆心,构筑成一排排平行的小街棚,每一条小巷都是一个小小的专卖市场,比如新衣服街、老衣服街、草药街、瓷器街、木货街等等。棚街密集但不结实,用木板构筑,它像一碗牛奶一样,深切地荡漾着重庆微温的生活的辛勤与侥幸、苦涩与幸福,市民就像小麦圈,漂浮在那碗牛奶浸润的生活中。”   现在很难想像,通远门上面,曾经是一个片居民区。“老百姓的房子古色古香,穿斗平房连成一片,默默无闻的小日子好过得很”。上面非常繁复的居民区里面,清一色像模像样的穿斗式民居、坡顶、四柱,还有柱础。2003年杨筱带朋友上去看时,一片茶馆之间,老百姓叫的一个“大砣儿”雕塑还立在正中。   在门外柴灶上烧火的一个婆婆说,她住这里30几年了,前几年屋头还养起猪的。他们没怎么觉得这是城墙,而只是自己家里的一堵墙,所以水池、煤池、花台都靠在城墙上。旁边的鼓楼巷很安静,“像一个古代的市民女孩。”杨筱说。   属于民间的城   长大后,杨筱到南川插队下乡,远离通远门以内的母城,只能像一个好吃狗痛忆美食一样咀嚼城里的月光,哪个弯是啷个拐的,哪里有块很滑的青石板,哪条小巷的名字很好听。“我一定要调回来,我就在想我那个城,两年半,我一定要回来”。   杨筱1986年曾调到敦煌工作,小姑娘时代的母城记忆,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颗种子:为了这个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回来。“上次作家王朔到重庆对记者说,重庆是一座让你瞬间就可以复活过来的城”。   写了《通远门》之后,杨筱出版过一本《陪都遗迹寻踪》,“原来的名字叫《苍茫的城市》,通远门是把重庆古城推向近代的一个关节点”。跟她在随笔和书里写的那个城相比,现在的重庆,马路还在,但两边有些东西不在了。“只有重庆饭店那样的建筑还在,但这不是我怀念的东西,因为重庆的这种洋式建筑,上海也有”。   在漫长的筑城史中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