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休闲思想探析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休闲思想探析
摘 nbsp; nbsp;要: 我国的休闲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丰富的休闲思想蕴涵,由对休闲辞源的考察可洞悉古人对休闲有独特而深邃的体悟。回顾中国文学的历程,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文人小品,其中就出现过大量蕴含休闲因子的文学作品,它们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休闲的理解、体验和思考。
中国论文网 /7/view-7212959.htm
关键词: 古代 nbsp; nbsp;休闲思想 nbsp; nbsp;传统文化
“休”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息止也,从人依木。”《尔雅》解释为:“休,息也。”《易“顺天休命。”郑注:“美也。”人能在树荫下休息,暂时获得摆脱劳作的自由,也是让人愉悦的美事。从字义考察“休”,可见出“休”无论作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多趋向指人们生命处于一种美好的状态或有向此状态转变的可能。指人类为了基本生存的物质生命活动,也包括精神生命活动,而且偏向指能让人类个体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状态,当然,这种自由是有自我约束、限制的。
从词源学来看,“休”与“闲”本是两个词,它们从产生时起就已经赋予了与人的美好生存状态相关的内涵。因此,今天将它们连起来使用,如果不脱离其原来的词源意,则休闲应当指人的符合道德、法度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休闲”一词在我国古汉语中虽然早已存在,据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检索结果显示有216卷共222个与“休闲”匹配,如《毛诗古音考》卷二曹植“吁嗟篇”云:“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魏书》卷八十三云:“又自夸文章从姨兄,常景笑而不许,每休闲之际恒闭门读书”,《东坡全集》卷三十一云:“休闲等一味,妄想生愧?t。”《十五家词》(卷十八)之清“燕燕莺莺,啼向我满院柳眠花?,昼夜寻花卧春光,一半休闲过。”但是,把它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却是一件非常晚近的事情,是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真正走向反省自我,达到人的自律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选择”①。
我国的休闲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丰富的休闲思想蕴涵,由对休闲辞源的考察即可洞悉古人对休闲有着独特而深邃的体悟。回顾中国文学的历程,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文人小品,其中就出现过大量蕴含休闲因子的文学作品,它们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休闲的理解、体验和思考。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古人如此称颂《诗经》,就可知道休闲思想在其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小雅“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②《国风“南有乔木,不可休思。”③《国风》中的许多诗篇,便是人们在辛苦的劳作之余从自然世界中探寻乐趣而获得的休闲。《诗经》除了在歌颂自然、赞美生活的篇章中表达了大量的休闲文化、休闲思想和休闲方式外,尤其值得今人关注的是周朝大夫们认为休闲是治国安邦的重要谋略和准则,据此作为智慧向周王进谏。《大雅“民亦老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以定我王……以为王休……以近有德……国无有残。”④直接阐述了休闲对于国家兴盛安定、对于百姓的小康之重要。经过两千多年时光的沉淀,我们仍然可以想象远古人们的那一份休闲的美好与雅致。
《周易“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⑤大意是构成天、地、人的三才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周易》提出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培育了中华民族看着与天地合一、与自然相和谐的精神,使得国人对自然天地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
孔子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到即便是在物质极其匮乏的环境中,不以贫穷为苦,泰然处之,从而以获得精神的安宁和平静为快乐,在短暂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生命价值。
《庄子》是体现道家休闲思想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⑥言具有大知大言的人心胸广博,气度不凡,进退有度,身心从容。《庄子“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⑦《庄子“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以此退居而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⑧《庄子“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⑨《人间世》云:“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於耳,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