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霞-《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录书画.docVIP

杨丹霞-《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录书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丹霞-《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录书画

杨丹霞:《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录书画   《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是以康雍乾三朝的宫廷收藏为基础的著录书,说白了就是一个宫廷收藏书画的帐本。 中国论文网 /7/view-7209566.htm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从乾隆到嘉庆时期,一共编了三次。本次讲座主要介绍关于它收藏的书画来源、著录书画的编撰体例、收藏书画的概貌,以及围绕着它著录的书画,乾隆和他的臣工们进行艺术鉴赏和书画创作等等情况。当然也包括嘉、道之后,特别是溥仪时期,《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向民间、向海外流失甚至散佚的情况。   清代内府收藏书画集大成的体现,就是这套《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的编撰。内府收藏法书名画到了乾隆晚期到达了高峰,从其搜罗的丰富,涵盖时代的悠长,它所收集的书画品质的精良,还有它著录的详实,著录书的水平之高,都是超越前代的。   《秘殿珠林》主要著录的是清代皇帝、清代臣工及历朝历代的书画家宗教题材内容的书画、缂丝线绣书画,也就是说道教和佛教的。在道教和佛教大类中,再分别时代、作者、装裱形式著录。而《石渠宝笈》著录的则是除了宗教题材之外的皇帝御笔、清代臣工的书画,还有历代书法绘画名迹,其他则有拓本、刻本、织绣品等。   这三次编撰,初衷与涵义各不相同。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说,“初编”是清代建国百年以来较重要的一个文化艺术工程。从乾隆八年开始编《秘殿珠林》,乾隆九年开始编《石渠宝笈》,整个“初编”完成是在乾隆十年。“续编”完成于乾隆五十八年,是乾隆退休之前用了十来年的时间对自己收藏的全面总结。“三编”主要是他的第十五子?琰即嘉庆帝,将他继位后陆续收集的民间的收藏,以及整理的在乾隆生前没有录到《石渠宝笈》“续编”和《秘殿珠林》“续编”的一些作品,本来就是在宫里的,比如说好多清三代皇帝的御笔等,当时乾隆没有编人“续编”,在嘉庆二十一年完成“三编”的时候,就入到了“三编”里面,这是嘉庆对他父亲的鉴赏方式的效仿、致敬。   不管怎样,无论是乾隆还是嘉庆的三次编撰,有一个主题是不变的,即一切的编纂、鉴赏活动都是在乾隆的主导下,即便在他死后,也是在他的鉴藏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乾隆对于书画鉴藏、创作的兴趣爱好,伴随了他一生,也主导和决定了《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的拣选、编撰。   由皇帝主导和参与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其十几人的编撰队伍的名单中,《秘殿珠林》“初编”和《石渠宝笈》“初编”的人员是有重合的,核心的人物是张照,梁诗正、励宗万、董邦达、张若霭。他们首先是皇帝身边进士出身的的文学侍从,即“词臣”;其次,他们都有收藏,有的就是收藏家,而且他们或能写,或能画,或书画兼能。比如说张照、梁诗正,他们都是在康熙末年即已成名的书法家;张若霭、董邦达则是著名的画家,能作花鸟、山水,自成一格。这些“主编”自己都有收藏。特别是张照,出身名门世家,又是著名的大鉴藏家高士奇的外孙女婿。高士奇在嫁出外孙女的时候,很多重要藏品都被外孙女带到了张照家,这就特别像近现代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书画家、鉴藏家吴湖帆及其夫人的那种情形。   “续编”的编者有王杰、董诰、彭元瑞等。其中董诰是书画家,董邦达之子,是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重要的词臣书画家,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阮元,著名的金石学家,收藏家,把他自己参与《石渠宝笈》“续编”编撰的所见所闻记录在《渠随笔》里。彭元瑞则写得一手好书法,也有很不错的收藏。   “三编”的编者,主要是活跃在嘉道时期的一些词臣书画家。其中有收藏家英和,擅鉴赏,富收藏,有大量的古籍善本和书画文玩,在当时是重臣圈里的收藏翘楚。道光时因为皇后陵寝的事被抄家、流戍,藏品也进了宫廷。安徽的山水画家黄钺,也是一个鉴定家,眼力很好。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这里集中了朝中的文学艺术精英。   两部内府书画著录的特点   通读《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这两部内府书画著录,它具有什么和其他收藏家、前代皇帝不同的特点?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是分区储放。它的特色有三个:场所多、形式美、取用便。场所多就不用说了,皇帝的家足够大,宫内各处和多达数十处的行宫、苑囿,乾、嘉两帝有着无论是一般私人藏家还是前朝的古代帝王都无法比肩的藏品储藏场所。形式美是指大量的书画作品分区张挂陈设,除了那些宫殿集中存放书画的如乾清官、养心殿等处外,分区存放使书画构成了宫苑装饰的一部分,具备了与宫院的建筑园林、内部装饰格调融合互补、浑然一体的特色,是乾隆皇帝生活品味的象征和体现。利用便,因为它按宫殿区分布,将各处书画分区登记、著录,各区之内再按御笔宸翰、列朝名人、本朝臣工分类。“初编”在每个小类里面再对藏品的真赝优劣进行等级划分,所以它能够做到条理清晰、查找便利,满足了皇帝随时随地鉴赏、把玩的需要。   通过研究内府书画的分区储放,我们还可以了解书画的储放规律、皇帝在官苑中活动的一些特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