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品读心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晓敏品读心得

杨晓敏品读心得   小小说的文学性和诗意美 中国论文网 /5/view-7211537.htm   苏北淮安是个好地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时候的小说家吴承恩、名将韩信等皆出生于此。周恩来总理的纪念馆更是闻名遐迩。作家王往亦是淮安人。王往的文学创作,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构成了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同样令人驻足流连。   早期的王往是个诗人,即使是现在,也能在多种报刊上读到他的新作:诗、随笔、散文和中短篇小说。从20世纪90年代后,王往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小小说写作,至今还对这一文体格外依恋。其实无论他以哪一种体裁进行书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无不充盈着那种潜入文学骨髓的盎然的诗情。   作为小小说作家的王往,他的诗意体现在他对生活中蕴藏的美好人性的完美表达。他描写的多是与大地、乡愁有关的物事,呈现出生活的琐屑和庸常、艰辛与不公,但作者并没有着力去刻画琐屑中的无助与庸常中的颓废,艰辛中的沉重与不公中的愤怒,而是着眼于发现生活中那些动人的情愫:田野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温暖,青年男女间青涩酸甜的情感,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及老少两代人的患难与共等。王往以从容的张弛有度的叙述、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将田野的广阔和人心的仁厚展示给读者,流露出他对美好、朴素、纯真情感的渴望与推崇。   我和王往认识多年,也曾为同事,故交兼文友,算是有一定了解了。然而近日通读了王往新作“平原诗意”“冷暖人间”“故里风流”等百篇系列小小说时,仍有大快朵颐之感,觉得有话想说。他的小小说以及对小小说文体的理解,似乎正逐渐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他在一篇随笔里这样写道:“小小说之所以立于文学之林,是因为它有文学的面貌、文学的精神。文学性就是它的身份证,是它的荣誉和光环。文学性是它的尊严。”我以为在他的写作中,注重文学性是锻造内核,是升华思想,注重诗意美是崇尚艺术表述,关乎文章品位。   他的《炊烟》是这样开头的:   在平原上,村庄都是一排排的,炊烟升起时,也是一排排的。绿树掩映的村庄上空就有了竖排的古体诗。   炊烟是村庄的发丝,是亲人的手势。即便是一条狗,当黄昏来临,也知道抬起头,看着村庄上空的炊烟,略一愣神,向家的方向快步走去……   这些平实而空灵的甚至有点儿怀旧的写意,加上句子本身的节奏美,会如期把读者直接吸引到即将展开的故事中去。作品的文学性是以语言为主要对象的审美方式,精美的叙述会为阅读带来奇特的趣味性。   读王往的《活着的手艺》,就得用心揣摩那些诗性叙述中的弦外之音了。作品表面上讲了一个天才型的木匠,始终不肯随波逐流,哪怕生活陷入窘境,哪怕被世俗讥讽,也要寻找自己的生存价值。透过故事表象,我们看到作者其实在写人性的尊严、气节和操守。因为这些具有优秀品质的字眼,在极其功利的现代生活中,很容易被人遗忘。木匠虽属小手艺人,却也是“小隐隐于野”,对生活质量,固守着精神层面的需求,确实让人喟叹不已。木匠虽不似姜子牙垂钓渭水、韩信不安分做执戟郎、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那样志存高远,但一介草民,为了高贵地写着“尊严”二字的头颅,为自己讨还公道,亦属天经地义,应为民间佳话。   “长大了,他就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父。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才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的眼睛。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有人把作家创作情趣放在文品格调之首位,读了上面的文字,那种发自肺腑的欣赏、迷恋、怜爱之情愫,定会从心头汩汩溢出。   纵观30年来的小小说创作,对于适应时代进步的读写时尚来说,它大致已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民间的小小说创作队伍,各类报刊的小小说栏目设置,星罗棋布的小小说学会、沙龙和巧立名目的奖项、征文,五花八门的精选图书,小小说经营的产业链等。一个文化强国的标志应该是资源型与生产型结合、消费型与参与型结合的过程,以及繁荣文化和发展产业的互补互动。所谓繁荣不是单指“精英文化”生产,而涵盖了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多元文化的相辅相成,发展产业更要面临参差不齐的消费群体所进行的创造、普及、流通和实用。从这些宏观的意义上说,小小说事业本身的广泛参与和覆盖面,或许构成了一个当代文化成果不可或缺的对文学乃至文化的积极贡献。   当然常有人问,当下最优秀的小小说作家是谁,最经典的小小说作品又有哪些篇什?这似乎是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话题。之所以复杂,是所谓的“优秀”标准是什么,经典的含义又有哪些。因为界定这些东西,历来都存在主流话语和民间话语两种不同看法,虽殊途同归却表现各异,所以才会呈现以“级别”或以“权威”的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