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舍《牺牲》与鲁迅《孔乙己》比较研究
老舍《牺牲》与鲁迅《孔乙己》比较研究
摘 要:老舍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知识分子形象与命运的书写,但深埋在背后的是对于生存哲学的反思。《牺牲》与《孔乙己》就是典型的文本,细读文本会发现两者存在很多共通性,同样以“我”为叙述视角及“老梅”这类对同胞的“旁观者”的眼光下书写了中国的“洋博士”与“古文人”们共同的悲剧命运,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又是在这三类人物的塑造中发掘深蕴其中的生存哲学。
中国论文网 /5/view-7236221.htm
关键词:老舍;鲁迅;《牺牲》;《孔乙己》;生存哲学
一、叙述者“我”的存在意义:主体意识
《孔乙己》与《牺牲》是典型的短篇小说,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诠释更多的意义空间,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法会比较得当,我想鲁迅与老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了。如果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归类的话,《孔乙己》与《牺牲》是以“我”的限制视角叙述他人,但《牺牲》中的“我”更具主体意识。两个文本选择以“我”的视角叙述小说人物的意图是什么,首先要确定“我”是谁,“我”不是作家本人,但“我”肯定又会被作家赋予某种意义满足内心的诉说欲求。小说作为可以虚构的体裁被作家乐于使用,但虚构不代表不负责任,在“我”的身上除了叙述功能以外应该还承担了其他的责任。
《孔乙己》的叙述者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采用回忆性的叙述,不选择酒店老板和那些其余的顾客的回忆,这都是特意为之,因为“我”是特殊的“看客”,在观看孔乙己时经历了变化,一开始在“我”的眼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前半部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在“看与被看”的模式中此时的“我”还是特别的第三者,“我”冷静地叙述着酒店的环境酒掌柜及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作者将“我”设定成第二层次的“看”,时间久了以后,“我”有了变化,“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此时的“我”已在环境的熏染下开始看不起孔乙己了,甚至不认为自己会做成掌柜,封建等级制度慢慢吞噬了“我”。在这篇文章中“我”并没有很多描写但是鲁迅却在“我”的身上赋予了除了结构以外的深刻意义,鲁迅在揭示封建制度的丑陋与危害它甚至可以泯灭人性,贫穷与病痛的伤害抵不过血肉同胞的冷漠的扼杀,“我”看到了其他人的冷漠但“我”也无法摆脱这样的生存现状,为了生存。
《牺牲》同样选择了以“我”为叙述视角,而不是老梅或是毛博士自己也是有深意的,以“我”的陌生人的角度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可能更加客观能够与读者的情绪变化共进退,这样的叙述技巧显示了老舍是很会写小说的人。而这也是《牺牲》中的“我”与《孔乙己》的小伙计共同之处,一开始都是从其他“旁观者”的言语与态度中去了解,但是《牺牲》中的“我”是比“小伙计”更具强烈好奇心和主体意识的人,初次印象也是外貌描写“这个人有点特别他全份武装地穿着洋服……他不使人觉到穿西服的洋味儿而令人联想到孝子扶杖披麻的那股勉强劲儿。”文中提到“我”好奇但是“我”不愿道听途说,所以“我”是比《孔乙己》的小伙计更具主体意识的叙述者,而且其中还掺杂着想要救他的欲望,这与文中设定的社会背景还有年龄及教育程度有关。后来由于太过好奇“我”主动与毛博士交往,期望在交谈中了解这个拧巴的人,但后来有些反感了,除了谈所谓的“美国精神”而落脚点永远是女人别无其他。此时“我”已经加入真正的旁观者行列了,但这种变化与“小伙计”的转变有些不同,“我”是在努力后失望的退出。“我”确实失去耐心了但再后来“我”听说毛博士与学校辞职要工资再与女人订婚“我”还是忍不住去打听,最后当听说女人跑了,“我”又去看不让自己喜欢的毛博士,“我”为从毛博士嘴里打听到的事情与自己心中所想而暗喜,这是人性中的通病,摆脱不了对他人的好奇。整个故事中,“我”对于毛博士由好奇到厌恶再到最后的无奈,深刻的显现出作者给予叙述者“我“的意义,透过“我”表达出对于这种“假洋鬼子”的批判,但又是无法救赎这种同胞们的惋惜与无奈。
二、自始至终的“看客”:群体生存
《孔乙己》中的酒店掌柜及顾客在小说中是自始至终的“看客”,是已被麻木社会同化的怪人。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如今变成刽子手,对于孔乙己的悲惨经历只是他们喝酒时的谈资,而酒店掌柜的也总是只惦记着有关钱的事情,并不管孔乙己的死活。在鲁迅的眼里这些“看客”的冷漠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旁观与冷漠吞噬着更多的人,如十二岁的小伙计还有吃孔乙己的茴香豆的更小的孩子们,连本可以纯真的孩子也进入“看客”的行列了,这样的社会还能救吗?这才是作者更为悲伤的地方,孔乙己这样的底层人物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群体生存中奉行着随波逐流的法则。
《牺牲》中的老梅也可以归为自始至终的旁观者。他不待见毛博士但他也不拒绝与毛博士交往,他满眼是对这个留美归来的博士的嘲讽,首先确实是毛博士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