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后代悼亡诗对《绿衣》《葛生》的接受
论后代悼亡诗对《绿衣》《葛生》的接受
内容摘要:悼亡诗作为我国诗歌史上传统而古老的诗歌体裁,在抒情审美以及写法上都有独特性。作为悼亡诗的滥觞,《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哀悼情感,真挚流露,其中睹物思人、借助典型意向寄托哀思等表现手法对后世悼亡诗有深远影响。随着文学历代演进,作品的独立性和价值日益凸显。后世潘岳、苏轼之悼亡诗为代表别赋新意,不局限于哀悼之伤,也承载个人境遇的倾吐,体裁形式也更完备多变,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
中国论文网 /9/view-7229387.htm
关键词:影响 悼亡诗 绿衣 葛生
悼亡诗之名自潘岳起,其为亡妻作《悼亡诗》三首,即开了“悼亡”命题的先河,由此悼亡诗作为一种传统的诗歌体裁,是夫妻间表深沉情感、追悼之诗也。追根溯源,《诗经》中《绿衣》、《葛生》可以算是此类诗的滥觞,后世悼亡诗对二诗的接受主要在内容情感、表现形式方面,又在自身的发展中衍生出新意。
《绿衣》是一首妻子逝去的悼念之诗,每想起自己和亡妻隔着阴阳两重,往日的温情不再,心结难开,只能以故人在世时缝制的衣物排遣心怀,陷入悲痛中难以自拔,全诗意切情深。《葛生》也是为亡故之人所作,作者从葛藤写起,或是坟墓之地,开篇即营造凄凉氛围,独白葛藤、蔹草各有依托,而故人却独自在这荒野之上,无谁共处好不悲凉,触动情丝,以至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且后人评判颇高,认为是悼亡诗的源头和绝唱,后代潘岳、苏轼的悼亡诗杰作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出此诗格式。二诗的主旨,众说纷纭。关于《葛生》,《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 后世诸如郑玄、朱熹、方玉润等大家多采纳其观点。清代郝懿行则提出《葛生》并非劝戒而是哀悼之意。关于《绿衣》,旧说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诗经原始》以及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也认为是庄姜悲妾代己上位。或是周朝礼乐崩塌之慨。产生如此多而又有教化意义的见解,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是因为《诗经》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从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方面阐释作品,用作教化工具的缘故。而直接从文本出发,在较为直接的范畴上理解这两首诗,可视之为普通的悼亡诗,则更具有感染力。
中国古代愈演愈烈的伦理道德束缚中,《绿衣》、《葛生》中大胆直白表露丧偶之痛无疑为后世受拘束的文人提供了榜样,将个人丧偶后孤寂凄凉之感用文字尽情挥洒出来,有助于悖礼教、执念夫妻之情的悼亡诗逐渐演变。后世悼亡诗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潘岳《悼亡诗》三首、江淹《悼室人诗》十首;唐宋时期的元稹《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北宋苏轼《江城子》、贺铸《鹧鸪天》;清际的纳兰性德《金镂曲?亡妇忌日有感》等,言辞真切而心痛之极。
绿衣》开创了悼亡诗睹物思人的先河,“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手抚亡妻所制旧物更添无尽伤悲。如韦应物《伤逝》中写道踏入从前一起居住的房间,满屋尘埃已不见当年情景,“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元稹《遣悲怀》“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等即是对《绿衣》睹物思人表现手法的传承。还有比兴手法的运用。《葛生》篇中“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之此,谁与独处?” 一方面将葛藤可以攀附荆条、蔓依附田野土地比喻夫妻感情深厚,相依相守;另一方面,以葛藤、蔹草都有依附能在这荒野上相守,反衬与自己相伴的人已故去的悲哀。这种以比兴情,以及反衬的写作手法后世多有效仿。潘岳《悼之诗》“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流川鱼,比目中路析。”“翰林鸟”“流川鱼”都是古人用来比喻夫妻合好,诗人将故人离去后自己的处境比做“翰林鸟”成了单只,比目鱼被分开一样。沈约《悼之诗》“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一年四季更替,又到了秋天,兰蕙草虽已衰败,明年春天一样会发新芽重获生机,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复返的悲哀。《葛生》中使用“角枕”、“锦禽”、“其居”、“其室”寓情于景,营造物是人非的凄凉景象,通过这些清冷意象,诗人将自己夏夜冬日的独自煎熬在故人前尽情抒发。贺铸《鹧鸪天》借“空床”、“南窗雨”;梅尧臣《悼亡三首》借“孤萤”、“一雁”;苏轼《江城子》借“孤坟”,都传递了人去楼空般的凄婉景象。同时《绿衣》、《葛生》还采用了吟咏往复一唱再三叹、逐层渲染的抒情方式,《绿衣》以“绿兮衣兮”、“绿兮丝兮”起兴吟咏,倾诉哀思,作者由故人的旧物引到古人的美好品德,使“我”无过错、无忧,而今却无此人。《葛生》以“夏之日,冬之夜。”结句,不忍故人孤独地在旷野里的坟墓里,百年之后,便来相陪,两首诗歌回环往复层层渲染,真切而不失黏着,流利而又隽永,几乎字字珠玑,全诗未提一字“伤”,却已是悲从中来。潘岳《悼亡诗》“徘徊墟墓间”、“徘徊不忍去”等句往复似浅唱低吟,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时代演变、文学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悼亡诗的体裁也不尽相同,出现了多种体裁,如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