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结构工程的可靠性: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
安全性: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条件下,结构应能承受可能的各种荷载作用和变形而不发生破坏;在偶然事件中,结构仍能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适用性:在正常使用时,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作用”主要指各种荷载,如构件自重、人群重、风压、雪压;此外还有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如温度变化、支座沉降和地震作用。后者中有一些往往被简化为等效荷载作用,如地震荷载。荷载效应是在荷载作用下结构或构件内产生的内力(轴力、剪力、弯矩)、变形(梁的挠度、柱顶位移)、裂缝等的总称。承载力极限状态:强度倾覆、滑移、反复荷载下发生疲劳破坏;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刚度过度变形、裂缝、过大的振幅;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屈服强度、极限强度。
当柱的一端固定一端自由时,L0=2L;两端固定时,L0=0.5L;一端固定一端铰支时,L0=0.7L;两端铰支时,L0=L。
耐久性设计年限:临时性结构5年;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25年;普通房屋和构筑物5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100年。结构环境类别:Ⅰ一般环境;Ⅱ冻融环境;Ⅲ海洋氯化物环境;Ⅳ除冰盐以外的氯化物环境;Ⅴ化学腐蚀环境;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同时满足耐久性和承载能力的要求。大截面混凝土墩柱加大保护层,可根据表中要求降低混凝土等级,但100 年和50 年不应低于C25 和C20。
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
50 年: I-A:C25; I-B:C30; I-C:C35;100 年:I-A:C30; I-B:C35; I-C:C40;钢筋最小保护层:板、墙:I-A:20mm;梁、柱:I-A:25mm I-A 环境下使用年限低于100 年的板、墙,当混凝土骨料最大的不大于15mm 时,保护层最小厚度可降为15mm,但最大水胶比不应大于0.55。年平均气温大于20℃且年平均湿度大于75%,除I-A 环境中的板、墙构件外,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应比表中规定提高一级或保护层增大5mm。直接接触土体浇筑的构件,其混凝土保护层最小不应小于70mm。处于流动水中或同时受水中泥沙冲刷的,其保护层宜增加10mm-20mm。预制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可比表中规定减少5mm。表中降低一个等级时,混凝土厚度增加5mm。后张拉预应力保护层厚度可与普通钢筋相同且不应小于孔道直径的1/2;否则应比普通钢筋增加10mm。
梁、板构造要求:梁宽度一般为高度的1/3。梁常用直径为10~25mm,间距就不小于25mm,并不小于钢筋直径,保护层一般为25~40mm。板的厚度一般为屋面不小于60mm,楼板不小于80mm,板的保护层一般为15~30mm,直径为6、8、10、12,间距不宜大于250mm。悬挑构件:M(抗)≥(1.2~1.5)M(倾)。
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构造地震 我国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浅源地震危害最大。M 表示震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M2:无感地震或微感地震;M=2~5:有感地震;M5:破坏性地震;M7:强烈地震或大震;M8:特大地震;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现行抗震规范适用抗震设防烈度:6、7、8、9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建筑抗震设防分类:甲、乙、丙、丁类。大量建筑物属于丙类。抗震结构概念设计: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开阔平坦密实均匀中硬土地段是有利场地。多层砌体房屋的破坏部位:主要是墙身。措施:构造柱、圈梁、加强墙体的连接、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梁柱节点、填充墙荷载外加变形、约束变形: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形、焊接变形、地基沉降。考虑活荷载的作用位置的不利位置,找出构件各部位最大内力值:连续梁的内力计算、框架结构的框架内力计算、单层排架的内力计算。
房屋高度在15m 以下时,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5cm。
混合结构:一般小于6 层。框架结构:在非地震区,不超过15 层。手工近似法计算:竖向荷载用分层计算,水平荷载用反弯点法。同时受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力可简化成节点水平集中力进行分析。剪力墙:一般在30m内适用。厚度不小于140mm,剪力墙间距一般为3~8m。整体墙和小开口整体墙。双肢剪力墙和多肢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抵抗剪力,当厚度大于140mm 时应采用双层双向,直径不小于8mm。(等于140mm 时,可单层钢筋网?)框架-剪力墙:10-20 层。剪力墙承担80%的水平荷载。筒体结构:30-50 层。内筒、筒中筒、框筒、成束筒。框筒:密排柱与窗下裙墙。桁架结构:高跨比1/6~1/8。网架结构:高次超静定结构。交叉桁架、角锥体系。腹杆角度以45°为宜,高跨:1/15。拱式结构:推力由拉杆承受、由两侧框架承受。悬索结构:1/30,索网、边缘构件、下部支承结构。薄壁空间结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