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牧青的“声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牧青的“声音”

张牧青的“声音”   张牧青,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曾荣获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与演讲比赛吉林赛区最佳辩手称号。擅长英语、绘画、篮球及黑管演奏。酷爱文学创作,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热爱生活,善于交流。小学期间开始进行写作,在生活中观察细节、积累素材,已完成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等各种类型习作10余万字。他的座右铭是,“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 中国论文网 /9/view-7243611.htm   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解读,出自一人之手――张牧青,给你无数个赞!   声音(一)   □张牧青   这是一个被声音浪潮席卷的时代。   似乎所有人都想就一事件说点什么,无论了不了解真相。穿过嘈杂的电波和狭长的网线,大家一起争先恐后地,像想大口喘气的溺水者一般,争夺话语权的制高点,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是一个集体用声音狂欢的时代。没有人愿意在这场狂欢中落下声势。有人造谣,就有人辟谣;有人打假,就有人曝真相;有人好当国师指点江山,就有人针锋相对指桑骂槐。公众人物草根代表们很高兴地发现随意说点什么都能成为一时的焦点,普通民众跟风而行结党同盟攻讦谩骂且乐在其中……   这场狂欢的终点在哪,没有人看得清,但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却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在这些声音中,有很多已没有理智,没有思考,没有克制,所有单凭主观感受或片面信息而发出的声音,除了单纯的情感宣泄,意义又何在?不难发现,这个时代的声音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不是太压抑,而是太混乱。   我们都被淹没在了难以分辨的声音中。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但同样的,每个人都有对自己所说有承担责任的义务。过去龙应台号召台湾民众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而如今,我们更应该做好个人言论的承担者,这不仅需要说话的勇气,更需要坚守立场。   能有一个自由的发声平台来之不易,不要用被情绪和有色眼镜绑架的声音去破坏它。每个人都该在呐喊前思考一下,言论自由的边界,究竟在哪儿?   声音(二)   □张牧青   我很欣赏《诗经》中的一句话:“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中有细微处的生活和洋溢的灵动,还有那声声虫鸣。   然而许多年过去了,有些声音渐渐淡出了我们的听觉,比如越来越少的虫鸣,比如山中寺庙传来的晨钟暮鼓,比如牧童越过田野的笛声!   有一位印第安人和朋友一同去美国的城市。在大街上他叫停朋友,说他听见了蟋蟀的声音。朋友认为他被这个城市的发展吓傻了,印第安人却循声在绿化带里捉来一只蟋蟀。朋友骇然。   印第安人的世界,现代人或许不会明白。当他们为了和平向美国人低头的时候,酋长西雅图说:“这是一个为每声虫鸣都会流泪、为每个湖泊都会心痛的民族,我是印第安人,你不懂。”我相信印第安人未必是听力最好的种族,但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自然之声,更懂得诗意地生活。   私以为在五官中,人们最对不住的便是耳朵,因为它不像其余器官那样,开关自如。它必须被迫接受各种各样的声音且无力回击,而人们对于耳朵的折磨恰恰最为猛烈。今天你必须听见金融风暴的喧闹,明天你又会听见次贷危机的哭泣。窗外工地的打桩机器按着疯狂的节律向你咆哮,钢筋水泥又将它们变成回声还给你。   其实你还有许多事想做,还有更多声音想听。你本想趁着三月阳光,听听燕子的呢喃;想那个在杏花春雨时节,打马江南过,听一曲悠远清笛;想对皓皓明月,听听“长安一片捣衣声”;也想自己能静听花开之声,因为你知道苕树梅开时真的会响。   或许声音给人以悲凉,正源于它契合当下的时代节拍,而你无力拒绝,唯有默默接受。终有一天你不再分辨得出那种感动心灵之声,也渐渐“失聪”。   真期盼有一天我能听见那花开的声音……   (编辑:彭宇)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