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宪守护读书人的体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立宪守护读书人的体面

张立宪守护读书人的体面   平心而论,外号“老六”的张立宪长着一张并不文化的脸。对陌生人而言,这个河北汉子更像是一名民警,而不是一份杂志书的主编。否则他的河北老乡高群书不会在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的电影《神探亨特张》里邀请他领衔主演。 中国论文网 /6/view-7254803.htm   但老六却是北京文化圈内实打实的名人。2005年,在新闻和出版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六如顿悟般放弃了高薪工作,自立门户,创办了符合自己理想的出版物――《读库》。   《读库》取”阅读的仓库”之意,是每两个月出一辑的杂志书,刊载历史、文化类非虚构特稿。在传统出版业遭遇寒流、业内人士频问“杂志书还办不办得下去”的今天,《读库》依然稳步前行。   即使《读库》关门 也能看淡   这个答案一定不包括他创刊之初的状态,那时老六的资金并不富裕,出版业的寄销制要他提心吊胆半年才能回款;他的作者和选题也很有限,一位作者“拖延症”发作,就可能让一期《读库》难产。   2006年,正在德国海德堡的他曾在博客里写道:“后半夜全部在打各种各样的电话,试图解决各种问题。晨曦初露时,我坐在阳台的一把椅子上,心力交瘁,几乎有一种撑不下去的感觉。我甚至想,为什么一定要做这行呢,摆摊卖冷饮是不是也比这样舒心?”   比他高一级的人大新闻系师兄、著名足球解说员刘建宏曾在不少场合提到老六的这段经历,他说,中国足球今天面临着跟老六当年相似的绝境。那么,中国足球也应该学习老六的坚持和勇气。   老六对师兄的抬举有些惶恐,如今他早已得心应手,以《读库》的品质借助网络的传播力,在14亿人的中国找到四五万读者并非难事。他没计算过《读库》的发行量至少要达到怎样的水准才是维持运营的临界点,只是说:“在当下的阅读氛围中,找到一群爱看书的人本身就意味着一些美好的东西。”   老六的一些选题的确不怎么经济。他策划《青衣张火丁》的画册总共历时五年,耗资百万,动用十余位摄影师,转战五座城市。最后,他干脆租下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舞台,把国家京剧院的舞美、灯光、道具都拉来。五天时间内,专题拍摄。而这本定价660元的画册要收回成本无疑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2013年,他又和上海电影译制厂老艺术家们合作出版有声读物。老六说:“如果说完全没有商业考虑是不切实际的,但跟那些追求快销的出版物相比,我更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些声音、画面保留下来。因为时间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老六36岁时创办《读库》,出发点是办一份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刊物。“做《读库》应该是让我摆脱对金钱的算计,而不是加重对金钱的算计。如果我现在还计算兜里有多少钱,要不要上市,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也不是有质量的生活。”他说,即使《读库》某天关张大吉,到了他这个年龄,也没有什么看不开的地方。   2011年7月,北京暴雨,山洪让《读库》在房山区的库房损失惨重。曾有媒体报道,《读库》库房八成库存都被冲走,仅余两成泡在淤泥中几近损毁。当天人在上海的老六,到了半夜2时,就安然睡下。后来朋友安慰他,他说就当是给老天爷打了两年工。   “《读库》办不下去了,我也能活得好好的。没有惋惜,没有想过办成百年刊物。我们有计划,但做不成也不会觉得欠了谁。我们去约稿,人家不接受你,不接受就不接受吧。撒下去100颗种子,可能只有1个结出果实。”   惟有发现一篇稿件的潜在价值,经过与作者的沟通,编辑出来,再通过美编印制,发行到读者手中,最后获得读者反馈的过程是让他至今沉迷不已的享受。从《读库》创办至今,作为主编的他一直是惟一的一名专职编辑。   “我就是一名编辑。我也适合做一名编辑。”老六从不怀疑自己是一个出色的编辑。他很意象地表达自己的生活状态。“就是种树的过程。先选好适合的土壤挖坑种树苗,之后的日子里有规律地浇水、剪枝、施肥,静静等待它一点点长高,越发茁壮。”   他的另一位人大新闻系同学、央视主持人张斌在微博上回忆说,“大约十几年前,老六说有本书很棒,是以色列前总理所著的《梅厄夫人自传》,找来找去新华社曾经小范围出过,书籍破损严重。前几天老六给邮来最新版本,他是策划编辑,人生至此,做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真好。”   读书人的体面   虽然老六常说,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书看得多就有优越感。但言谈中,他藏不住一份属于读书人的骄傲。他聊到一个被他称作“种族主义”的观点:坐经济舱的人在玩ipad的时候,坐头等舱的人常常在看书。他没有对这个观点做任何评判,但说起不爱看书的人,他抬起右手做了个告别的姿势,坏坏地调侃:“祝他们幸福!”   或许正是这份骄傲,让老六成为一名拒绝轻佻的人。以书为业的老六不愿意给读者推荐书目。“现在我每天打开十本书,有七本是同行送的。我不能多说话。”   老六觉得,这不体面。他可以看淡《读库》的生死,却放不下一份体面。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