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自动控制5-板形模型技朮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年1月1日11时7分37秒 板形模拟分析研究概况 上世纪60年代:Stone的弹性基础梁理论和Shohet的影响函数法为板形研究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数值算法 - 影响函数法 - 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 - 差分法、条元法、边界元等其它数值计算方法 近年来:耦合分析轧件温度、塑性变形和轧辊弹性变形 建立数值轧机 轧辊弹性变形模型 解析方法:假定轧制力和辊间接触压力分布规律,公式复杂,难以处理复杂的辊系变形; 影响函数法:无需对轧制力和辊间压力以及工作辊凸度等的分布进行假设,可以灵活的处理各类复杂问题,但需反复迭代计算,且存在计算收敛问题 有限元法:能够同时轧制力和轧辊变形、轧件变形,计算精度高,计算量大,过去难以处理宽薄件板形问题,现已得到解决。 计算辊系弹性变形的模型 影响函数法的基本方程 辊系受力及变形的矩阵组成 轧辊热变形模型 轧辊热变形理论和轧辊弹性变形理论居于同等重要地位; 轧辊热变形时间常数很大,是缓慢变化因素; 轧辊传热方式包含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边界条件复杂; 热变形计算模型难达令人满意地精度; 求解轧辊热变形分为两步: 1. 从热传递方程出发确定轧辊内温度场 2. 根据温度场计算结果确定轧辊热变形 热凸度计算模型 盐崎差分温度场计算模型 模型基础: 基于能量守恒的盐崎差分算法 差分方程: 实际热变形模型 1、温度场差分式(轧辊任意节点(m,n)的温度平衡) 工作辊磨损模型 轧辊磨损用轧制一批带钢后又冷却到轧前状态轧辊直径变化量表示; 轧辊磨损变化的时间常数很大,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 通常采用统计回归模型。 实际工作辊磨损模型 轧制一卷带钢时工作辊磨损量 磨损计算模型 轧辊磨损变化的时间常数很大,是一个缓慢积累过程; 通常采用统计回归模型。 板形模拟分析系统模型构成 (3) 工作辊磨损凸度的计算 工作辊磨损凸度是指带钢参考点对应的轧辊磨损凸度的平均值。所以,只要求出工作辊的两个参考点的磨损量和轧辊中心磨损量即可得出工作辊的磨损凸度。 (3-20) 式中:Vt(150)—工作辊中心点的磨损量; DRUNL—工作辊左侧参考点磨损量; DRUNR—工作辊右侧参考点磨损量。 把上述模型组装起来,构成板形模拟分析软件 可作为研究板形控制的辅助工具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NEU 3 板形与板凸度的分析模型 板形模拟分析研究概况 轧辊弹性变形计算模型 轧辊热凸度计算模型 轧辊磨损计算模型 板形分析与控制模拟系统 FSD FSD FSD FSD FFB FFB FFB FFB Load distribution between work and backup roll Load distribution in the roll gap 考虑轧制过程中在轧制力、弯辊力作用下, 工作辊与支撑辊的弹性弯曲与压扁变形 四辊轧机分割模型 获得解析解极为困难,目前主要是采用数值解法 轧辊弹性变形模型 影响函数法是一种离散化方法,基本思想如下: 将轧辊离散成若干单元,同时把轧辊所承受的载荷及轧辊弹性变形也按相同单元离散化 应用影响函数的概念,确定对各单元施加单位力时在辊身各点引起的变形 将全部载荷作用时在各单元引起的变形进行叠加,就得出各单元的总变形 进而确定出轧件出口处的厚度和张力分布等 离散化过程 在一般的对称轧制中,轧辊所承受的载荷及其变形是左右对称的,所以研究对象为半辊身长。对于非对称轧制,可以考虑辊身全长,但基本方法是一样的。如右图所示,可以将半辊身长抽象为一个悬臂梁,轧辊中心为悬臂梁的固定端,辊肩部为其自由端。将轧辊沿轴线方向分为 n 个单元,各单元中点的序号分别为1,2,…… n。各单元的长度分别为Dx(i),各单元中心到固定端距离为: p(1) p(2) p(i) p(n) p(j) y(n) y(j) y(i) 辊身的离散化 (3-1) 将作用于轧辊上的载荷—单位宽轧制力p*(x)及辊间接触压力q*(x)按相同单元离散化,即将作用于上述各单元的分布载荷以集中力代表,则作用于 i 单元上的轧制力和辊间接触压力分布为: 这里假设板宽范围之外,工作辊相互不接触。当 i≤m 时,在板宽范围之内,辊缝中有轧件;当 i ≥m 时,在板宽之外,辊缝中无轧件。 离散化过程 (3-3) (3-2) 辊间弹性接触宽度的计算 将工作辊和支撑辊的弹性接触区分为n 个单元,如图所示。但接触区的宽度是由该区域作用的接触压力q(i)决定的,设接触区半宽为

文档评论(0)

创业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