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稳定: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下易失活, 即使在最适条件下反应; 2. 回收困难,不能重复使用:经济上不合算; 3. 反应速度减慢,不容易与毒副分子和产物分离。 游离酶的不足: 什么是固定化酶? 水溶性酶 水不溶性载体 水不溶性酶(固相酶、固定化酶) 固定化技术 固定化酶:固定在一定载体上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 酶的固定化 固定化酶的优点 增加酶稳定性,可反复或连续使用,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易于和反应产物分开,产物溶液无酶残留,简化提纯工艺 酶反应过程可严格控制 较游离酶更适合多酶反应 增加产物收率,提高产物质量 5.1.1 酶的固定化方法 微囊型 固定化方法 吸附法 结合法 交联法 包埋法 网格型 共价键 结合法 离子键结合法 B. 半透膜包埋法(微囊): 将酶或细胞包埋于由各种高分子聚合物(直径几十微米~几百微米,厚约25mm的半透膜)制成的小球内,制成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适用于产物、底物分子量小的) ① 常用载体———半透膜有:聚酰胺膜、火棉胶膜 ② 制备方法:将酶液滴分散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中,再在酶液滴表面形成半透膜,将酶包埋在微胶囊之中。 四、交联法:借助双功能试剂使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作用,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交联法。 交联的形式: (1)酶直接交联法 (2)酶与辅助蛋白交联法 固定化 方法 结合法 包埋法 吸附法 交联法 离子键 共价键 制备难易 易 难 较难 易 较难 结合程度 中等 强 强 弱 强 活力回收 高 低 高 高,酶易流失 中等 再生 可能 不能 不能 可能 不能 固定化成本 低 高 低 低 中等 底物专一性 不变 可变 不变 不变 可变 各种固定化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各种酶固定化方法的比较 方 法 优 点 缺 点 吸附法 制作条件温和、简便、成本低、载体再生、可反复使用 结合力弱,对pH、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敏感,酶易脱落,酶的装载容量较小 包埋法 操作简单,固定化酶活力较高,适用性广。 仅可用于低分子量的底物,不适用于柱系统,常有扩散限制问题 离子键结合法 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活力损失小,结合量大。 由于离子键结合力弱,酶与载体之间结合不牢固,在pH、离子强度等条件改变时,酶易脱离。 共价结合法 载体与偶联方法可选择性大;酶的结合力强,非常稳定 偶联条件激烈,易引起酶失活;成本高,某些偶联试剂有一定毒性,制作较繁琐 交联法 可用的交联试剂多,技术简易,酶的结合力强,稳定性高,可长期使用 反应条件较激烈,致使酶活力损失较大,而且制备成的固定化酶颗粒较小,给使用带来不便。 热处理法 制作方便,酶活力高,稳定性高 只适用于热稳定性好的酶 5.1.3 固定化酶的特性 (1)酶的活性 : 通常低于天然酶(有例外)。 (2)酶的稳定性 酶的热稳定性、储存稳定性、操作稳定性以及对变性剂、抑制剂、蛋白酶的抵抗力增加。 可能的原因: ①固定化增加了酶活性构象的牢固程度,可防止酶分子伸展变形; ②抑制酶的自身降解。 ③固定化部分阻挡了外界不利因素对酶的侵袭。 (3)酶的最适温度 最适温度变化不大。 有些酶固定化后热稳定性上升,最适温度也上升(有例外)。 (4)酶的最适pH a.载体性质的影响 b. 产物性质对最适pH值的影响 带负电荷载体 : 产物为酸性:最适pH值高一些; 最适pH 向碱性偏移。 产物为碱性:最适pH值低一些; 带正电荷载体 : 产物为中性:最适pH值一般不改。 最适pH 向酸性偏移。 (5)米氏常数 米氏常数Km反映了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使固定化酶Km变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载体与底物间静电相互作用。 固定化载体与底物电荷相反,固定化酶的表观Km值降低。 固定化载体与底物电荷相同,固定化酶的表观Km值显著增加。 (6)底物特异性 作用于低分子底物的酶 特异性没有明显变化 既可作用于低分子底物又可作用于大分子低物的酶 特异性往往会变化。 1. 同一批固定化酶能在工艺流程中重复多次的使用; 2. 易与底物、产物分开有利于控制生产过程;产物溶液中没有酶的残留,简化了提纯工艺; 3.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提高了酶的稳定性; 4. 较能适应于多酶反应; 5. 提供了研究酶动力学的良好模型。 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