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什么是白血病的MICM分型 形态学(Morphology) 免疫学(Immunology)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学(Molecular)分型 即我们常说的MICM分型 四、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可以在术前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的异常,有效防止在术中及术后出现出血不止等意外情况,从而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机体的止血功能是由血小板、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等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过去我们曾用出血时间作为止血功能缺陷的筛检试验,但因其操作标准化程度不高,敏感性不好,且无法反映凝血因子的含量及活性,故目前已为凝血功能检查所取代。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1、(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PT正常范围:11~13秒 临床意义: 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8~1.5,用于口服抗凝剂的监测,2~3为宜。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和INR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2、(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 APTT参考值:(32~43)秒 临床意义: 超过正常对照值10秒以上有意义。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3、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减少:(1.5g/l)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 2. 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常见于下列疾病: (1) 感染: 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2) 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3) 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3.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4、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参考值:14.0-21.0秒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浓度通常为0.9g/L或更低。 (2)血中存在肝素或类似肝素的抗凝物质,如SLE、肝病、肾病等。 (3)在纤溶状态下,纤维蛋白原的功能降低。 (4)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 (5)如果患者和正常质控血浆混合液的凝血酶时间值更接近于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时间值,并且如果该患者在抽血测定前6h内并没有摄入肝素,则该患者血浆中很可能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2.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和巨球蛋白血症,有造成凝血酶时间缩短的可能。 3.凝血酶时间测定也可能作为溶栓和抗凝治疗的一个检测指标,尤其在肝素治疗时。 5、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凝集法)。 定量:<0.5mg/L(ELISA法、LAT法、免疫渗透胶体金法)。 【影响因素】 1.待检血浆用枸橼酸钠、EDTA和肝素等抗凝剂抗凝均可,但抗凝剂量不应超过血总体积的10%。 2.待检血浆在室温保存8h或4℃保存4天D-二聚体含量基本不变,若需长期保存,可置—20℃保存,临检时置37℃水浴中快速复溶。 【临床意义】 1.D-dimer反映高凝状态以后发生的纤溶,故可用于鉴别原发与继发纤溶亢进。D-二聚体在原发纤溶症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则显著增高。见于DIC继发纤溶亢进、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先兆子痫、冠心病、慢性肾脏病等。 2.当D-二聚体<0.5mg/L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但如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症状与体征时,D-二聚体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3.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有增高趋势。 4.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慢性活动性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