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莉的意识流 “大自然真是没有可比的崇山峻岭还有海洋白浪翻滚还有田野真美一片片的燕麦小麦各种各样的东西一群群肥牛悠然自得你看着只觉得心里舒畅河流呀湖泊呀鲜花呀各种各样的形状香味颜色连小沟里也冒出了报春花和紫罗兰这就是大自然。” 《尤》区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特征 1、环境与人物描写:生活以它自己原生的形态出现在小说中,而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典型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和环境与情景一样,小说主要人物的活动(除了第十五章斯蒂芬酒后闯妓院的那部分外)也都普普通通,全不符合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典型人物的规范。 2、情节的有无:在传统小说中,是主人公具有明确目的的行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在《尤利西斯》中,这种情况显然已被一连串在时间上先后承续却很少逻辑联系的日常生活的碎片所淹没、消解,可说没有任何戏剧性。 3、意识流描写:《尤利西斯》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不同,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焦点已由外部彻底转向了内部,即人物的意识,在跳跃性、随意性之中,处处显露出人物过去的经历、教养、气质。 4、叙述者:在传统小说中,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和这种情况相反,在《尤利西斯》中作家好像“退出”了小说,人物仿佛越过了作家而“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 返回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年代中期兴起于法国的一个具有先锋特色的文学流派。它以否定一切的达达主义为先驱,要求发动“文化革命”,摧毁一切旧传统,实现精神领域包括潜意识的解放。创作中运用超出意识控制的“自动写作”法,表现不受理性束缚的梦幻现实即超现实,进而记录绝对真实,“解决人生的首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的发展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他于1924年起草宣言,成立组织,为这一运动拉开了序幕。超现实主义文学二三十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四五十年代向世界拓展,影响波及欧、美、非、亚几大洲,直至60年代末期方告结束。 超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及文学实验 超现实主义者醉心于描写梦幻现实。受弗洛伊德影响,他们执意摆脱理性干预,通过纯粹的心理自发现象,比如梦幻、催眠和疯狂状态,还有随心所欲的想象,实现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追求现实与梦幻的自由结合,进而创造神奇怪异的超现实境界。 超现实主义者推崇文学实验,在方法上向往“纯粹的精神自动反应”,提倡“自动写作”和集体行为,努力进入一种类催眠状态,依靠“神秘的诗的直觉”,在意识的边缘信马由缰,通过梦境或“白日梦”,最大限度地发掘自我的内在真实,体现纯粹精神的神奇魅力。 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 布勒东始终以超现实主义为追求。他1919年和苏波合作写出了第一部尝试“自动写作法”的小说《磁场》,此后不断开辟文学阵地。他曾起草历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发表《首先是革命,永远是革命》等重要文献,一生留有许多著述,成为超现实主义的核心人物和理论权威。其小说《娜嘉》(1928)是超现实主义的传世之作。 路易·阿拉贡(1897—1983) 阿拉贡曾是超现实主义主将之一。他一生先是投身达达运动,接着发起超现实主义,30年代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终走向新小说派。其诗集《节日之火》、《永动集》和小说《阿尼塞》,是超现实主义的最初成果。长篇散文《巴黎的乡下人》以丰富的联想、洒脱的笔调,描写了“乡下人”眼中光怪陆离的巴黎,成为超现实主义的成功典范。 超现实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的风云人物还有苏波、艾吕雅等一批激进文学青年。其团体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历经改组分化。就总体而言,他们接受马克思“改造社会”的观点,热心投身现实斗争;同时强调思想革命,坚持独立自主;不过更加向往绝对自由,倾向无政府主义。 《城堡》 小说通过一个外乡人为了得到居留许可开始正常生活,在城堡势力范围内屡遭贬抑备受欺凌的见闻感受,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体制根源。作品集中描写了一种已经社会化体制化的高度成熟的类父权力量。城堡即其象征。诚如卡夫卡所言:“资本主义是一个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层层从属的体系,一切都分成了等级,一切都戴着锁链”。 《城堡》的思想意义 小说中K的感受遭遇,使人痛切地领教了彬彬有礼的统治机制的厉害:高高在上的行政当局,通过把人们强行纳入严格的等级制组织而获得了高高在上的特权,进而有效地维护着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的利益。这正是K欲进入城堡,求见伯爵、部长、部长秘书而不得的真正原因。K只能见到村长,只能隶属于小学教师,只能做杂役谋生,而不是什么听起来享有平等和自由的土地测量员。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源,卡夫卡认为不过是人们出于恐惧的盲从习惯。当然,流离失所的外乡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合法地位而形成的那种强烈的异己感孤独感,会迫使人沦为软弱自私的动物。卡夫卡说,作为一个没有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