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语文教学过程 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亦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 过程要素: 过去:教师—教材—学生—学会 现在:教师—学生—教材—会学 中国古代常见教学过程: 1、孔子:学、思、习、行结合 2、荀子:闻、见、知、行统一 3、《学记》: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国外常见教学过程: 1、赫尔巴特(儿童心理过程分析)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莱因: 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3、杜威: (儿童中心论 ) 情境—问题—假设—论证—检验 4、凯洛夫: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 课—布置作业。 近现代: 1、黎锦熙: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 2、叶圣陶:预习—课内报告和讨论(包括教师精讲)—练习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劭西,湖南湘潭人。生于1890年2月2日,卒于1978年3月27日。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之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15年应教育部之聘,到北京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员。1920年开始在高等学校任教,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34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会”成立,他任“教育研究会”导师。1948年回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第二和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叶圣陶 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中国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为了不教功能 语文本质和语文教育目的价值 “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善于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当代: 1、钱梦龙: 自读—教读—作业—复读 2、魏书生: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3、育才中学: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钱梦龙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 ? 秘诀一:“我要学。” 他花大力气教育、动员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采用榜样教育法、自我管理法、同学监督法、教师陪读法等等,花了很多精力,事实证明很值得。简单地讲:魏书生首先解决的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问题。 秘诀二:学什么?分析了初中语文的知识系统,整理成“知识树”,这是去粗存精的做法,他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全部用在语文的知识点上,因此他可以跳过某些课文,可以用课外读物上的文章代替教材中的文章,这是教育界最会灵活应用教材的典范。他知道教什么是有用的,那些是无效劳动,那些是考试项目,因此,学生的学习都被认为是有效的,没有浪费时间和精力。 秘诀三:怎么学?就算魏书生把语文的知识点全部提炼出来,也是很大的学习量,尤其是作文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写好的。因此,魏书生又想了一招:即高效学习。魏书生为什么不批改作业?说穿了就是题海战术,作业太多,根本来不及批。每天一篇日记就已经足以让老师改得晕头转向了。因为学生愿意学,所以题海战术并没有被学生反对,(这也是魏书生化大力气进行思想教育的结果),即使再多的作业,学生也能完成,这样反复的训练,练就一批应试高手也就不奇怪了。 在他的文章中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效率。他十分重视效率,他本人就是效率专家,自称写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只要一节课。他也想法设法训练他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写日记只能用半个小时左右完成,比赛作业的速度,速记,记忆力训练,还包括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的人不易疲劳,学习效率也会高一些。 “读读”,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