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为--- ④提出建议 ①检查、了解病史,作出遗传诊断 ②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③推断后代发病几率 一个患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上显性遗传)的男子(XHY)与正常女子XhXh结婚,为预防生下患病的孩子进行了遗传咨询,你认为最有道理的是( ) A 不要生育 B 妊娠期多吃含钙食品 C 只生男孩 D 只生女孩 C 2、能不能生? ——遗传咨询(主要手段) 母亲生育年龄 21三体综合症发病率 29岁 1/15 000 30~34岁 1/800 35~39岁 1/270 40~44岁 1/100 45岁 1/50 最佳生育年龄:女方24—29岁,男方25—35为佳 3、什么时候生? ——提倡“适龄生育” 4、生之前做什么? ——产前诊断(重要措施) 方法:(1)羊水检查、B超检查; (2)孕妇血细胞检查; (3)绒毛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优点:及早发现有严重遗传病和严重畸形的胎 儿,是优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结: 优生的四个措施 和谁生? 能不能生? 什么时候生? 生之前要做什么? 禁止近亲结婚 进行遗传咨询 (主要手段) 提倡适龄生育 进行产前诊断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的脱氧核苷酸(或者说碱基)的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1.目的: 人类性染色体X和Y有较多的非同源部分,不能由X性质推测Y。因此,人类基因组研究就是22条常染色体、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上DNA的总和。(如果不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其基因组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如水稻) 为什么要测24条? 遗传图谱 序列图谱 基因图谱 物理图谱 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2000年6月26日,六国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2001年2月12日,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首次公布。 2003年4月15日,六个国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人类基因组由31.6亿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3-3.5万个。 2.过程: 3.结果: 中国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即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 1.下列病症属于遗传病的是( ) A.孕妇饮食缺碘,导致生出的婴儿得先天性呆小症 B.由于缺少维生素A,父亲和儿子均得夜盲症 C.一男子40岁发现自已开始秃发,据了解他的父亲 也在40岁左右开始秃发 D.一家三口由于末注意卫生,在同一时间内均患甲 型肝炎 2.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是( ) ①由多对基因控制 ②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 ③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④发病率极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B C 练习 4、下列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的是( ) A、亲属中生过先天性畸形孩子的待婚青年 B.得过肝炎的夫妇 C.父母中有残疾的待婚青年 D.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 A 3、在下列生殖细胞中,哪两种生殖细胞的结合会产生先天愚型的男性患儿(A表示常染色体)? ①23A+X ②22A+X ③21A+Y ④22A+Y ( )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 C 5、下图是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受一对基因控制),则其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A.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C.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D.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B 祝大家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这一时期女性全身发育完全成熟,卵子质量高,若怀胎生育,分娩危险小,胎儿生长发育好,早产、畸形儿和痴呆儿的发生率最低。处于此年龄段的夫妻,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精力充沛,有能力抚育好婴幼儿。女性若过早怀孕生育,胎儿与发育中的母亲争夺营养,对母亲健康和胎儿发育都不好。 * 人类遗传病 1.含义: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叫做遗传病。 2.病因: (1)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2)环境因素存在诱导作用,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共同作用。 发病时间不确定,可以再早期(比如:白化病);也可以在晚期(比如秃顶) 1.含义:出生前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一般婴儿出生时 就已表现出来。 2.病因: (1)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愚型病 (2)环境因素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