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北洋政府时期 新设立有29家外商银行,其中以日、美资本居多,另一特点是多中外合办银行,如中法实业银行、中华汇业银行、中华懋业银行。这些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深入中国的内地和边疆,势力已达极盛。 3.国民政府时期 最初十年,除东北外,新设的外商银行有五家。原有外商银行的势力仍在继续发展。到1936年,外国在华银行共32家141处(不包括日本在东北开设的地方性小银行),其中英国7家27处、美国4家16处、日本11家54处。外国银行资产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极大的比重。1936年底全国169家华商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全部资产是14.3亿元,而同年33家外国在华银行的资产是19亿元,比169家华商银行还多1/3。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的银行势力扩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法、荷、比等国的银行被日、伪接收或侵占。抗战结束后,日、德、意三国银行被国民政府四行二局接收,而英、美、法、荷、比等国的银行先后复业。这一时期,美国在华银行的发展特别迅速。至1949年1月,在华的外商银行共有15家:其中英商4家,美商5家,荷商2家。 4.外商银行在中国的作用 (1)控制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 (2)控制中国金融(发行纸币,开展存、放、汇等) (3)投资中国政府,控制中国财政 。 (二)华资银行 1.清末 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 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1905.8),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交通银行(1908)。 地方银行:天津官银号、福建官钱局、浙江官银号。后陆续改称银行。 商业银行:上海信成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上海)等。 天 津 官 银 号 2.北洋时期 国家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地方银行:这一时期设立的地方金融机构有30家左右 。 “北四行”、“南三行” “北四行”是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这四家商办银行的通称。 “北四行”先后成立四行联营事务所和四行联合准备库等联营机构。“南三行”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的统称,这三家银行没有建立联营机构,但他们以上海为基地,业务经营上相互支持,它们之间的董事、监事也相互兼任。 发展原因: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增加;从事政府放款和公债投机;银行家们的励精图治。 金城银行大楼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3.国民政府时期 “四行二局”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1)最初的十年 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 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成立完全由政府控制的中国国货银行,颁布旨在限制民族资本金融实力的《银行法》等法律,对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进行接管改组。 四联总处:1937年8月,由中、中、交、农四大银行在上海组成“四行联合办事处” 。1938年迁重庆,1939年9月由一个联合机构改组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机构,并扩大组织,提高职权,使其担负起筹划与推行政府战时金融经济政策的任务。 (2)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政府接收了大量敌伪资产,国家垄断金融体系迅速膨胀,并在国民经济要害部门占据了垄断地位。据1946年6月的一项统计,在国统区的3489家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家垄断性质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达2446家,占总数的70%以上。1946年11月,政府又宣布成立“中央合作金库”,其分支机构遍布各县市,使国家垄断金融体系发展到了顶点。 (3)解放战争时期 三、货币制度的变化与通货膨胀 (一)货币制度的演变 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源自明中叶,计量单位极其复杂,有官平、市平之分。明代中叶,已有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当时主要是西班牙银元和荷兰银元。清代银元流入更多,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外国银元在中国有种种俗称。“双柱”、“双烛”、“大髻”、“小髻” 。 1.两元并用 西班牙双柱银元(本洋) 墨西哥鹰洋 英国“站人洋” 日 本 龙 洋 中国官铸银元则始自光绪年间。北洋时期,铸造的银元是袁世凯头像银元,俗称“袁大头”或“大头”。其他各种银元的流通逐渐减少,为后来的废两改元打下了基础。 “袁 大 头” 孙中山银元 2.制钱制度的危机和铜元、银角的滥铸 明清两朝,以本朝官铸铜钱为制钱。同治光绪年间,由于铜产量下降,铜价上涨,导致钱贵银贱,铸钱成本过高,铸钱数量减少。另有私销问题,制钱被偷运出洋,以致形成了钱慌。于是,铜元代替之前而兴起。铜元铸造始于1900年,最先在广东开始铸造,此后各省仿制,在利益驱动下,很快形成滥铸之风。民国年间更甚。 铜 元 近代金融业 ——世界篇 班级:审计(2)班 组员:林佳燕 关晓君 郭倩怡 赵佳婷 银行体系的演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应用文写作》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df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docx
- 路灯维修工考试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docx VIP
- TDZJN 80-2022 数据中心用锂离子电池设备产品技术标准.docx
- 2025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pdf VIP
- 唱天瑶 课件接力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共11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数字化驱动下的智慧家庭医生服务报告.pdf VIP
- [工程科技]MODFLOW用户手册中文版.doc
-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学期综合检测试卷 附解析.pdf VIP
- 矿山排水工培训课件视频.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