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选文类型 1.人物传记 2.写景记游 3.议论说理 回顾: 人物传记类: 何人(主要、次要人物);何事; 何德(品质); 何能(文学、军事等) (相关时间、地点、方式、原因、影响) 山水游记类: 何景(物);何种特点;何情;何理 理清文章“写景—记游—议论”的思路 2007年天津卷《察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噽,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A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B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某实验室装修工程投标文件—技术标.docx VIP
- Unit 6 A Day in the Life 单元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docx VIP
- B级法兰锻制-作业指导书生产用设备操作与维护规程汇编.doc VIP
- T_ZJAF 13.1-2023 公共视频资源 第1部分:总则.docx VIP
- 第四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课件)-【中职专用】高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2025年高考政治真题试卷(新课标卷)+解析及答案001.docx VIP
-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pdf VIP
- 《吸入装置使用》课件.pptx VIP
- 患者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培训.pptx VIP
- IT运维管理制度流程图.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