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 道德修养 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和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实践。 (1)道德修养具有明确的自我指向性; (2)道德修养具有高度的活动自觉性; (3)道德修养具有活动内容的全面性。 2. 师德修养 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3. 师德修养必要性: ①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要求; 1)师德修养具有内在的需求性(为人之道) “道德使人高尚,伦理催人奋进” 2)师德修养使职业特性的要求(为师之道) ②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以身立教,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教育必须坚持“教师优先”原则,教师应重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炼。 ③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道德之源,学生是教师道德影响之流。现代社会要求教师知识与道德同步发展,以影响、教育学生。 4. 师德修养的过程: ①提高师德认识;②陶冶师德情感;③磨炼师德意志;④坚定师德信念;⑤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 师德修养的过程是从师德认识到养成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五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 提高师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 陶冶师德情感和磨炼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中介, 确立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养成良好师德行为和习惯是师德修养的结果。 5. 新时期师德修养的方法: ①学习与实践结合(加强理论学习和道德楷模、深入实践和践行道德活动。)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基本原理;学习伦理学知识,掌握师德原则和规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师德修养的认识基础和精神养料;学习师德楷模,掌握激励自觉修养的品格力量;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展示师德修养水平的实际能力。 参加教育实践,实现师德修养从知到行的转化;参加生活实践,提升践行师德的水平;参加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强化修养的感染、示范和促进作用。 ②他律与自律结合(重点) 1)概念 他律:客观外界对道德主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道德主体在接受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受动的位置,其意志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和驱使; b. 自律: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2) 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a.他律和自律是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但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 b.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 c.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自律; d.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自律结合. 3)坚持他律与自律结合的意义 a.他律是修养的外在动力。外在的舆论压力和监督力量(他律)能实现被动型接受为主动性修养。 b.自律是修养的根本力量。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能实现以自律的精神自觉地进行修养,践行师德。 4) 如何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结合: a.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 主动接受各种师德教育,提高修养的认识;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依靠制度约束自己;主动参与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用实际行动践行师德。 b.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自己反省,用道德良心评价自己;经常反省,常常进行自我解剖;努力做到慎独,自由驾驭道德行为。 c.在师德实践中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结合 ③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结合 服饰:冷暖色适宜,谐得当;款式合时,展示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张扬个性;朴实自然,整洁宜人; 语言: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辨性;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 举止:端庄潇洒,和蔼可亲;沉稳大方,行为得体;践行公德,讲究礼仪。 第十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人们凭借社会舆论、教育传统和内心信念等力量,采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判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道德价值的活动。 2. 教师道德评价的形式 社会舆论:以广泛性和外在强制性成为影响意识的强大力量。 教育传统习惯:以人们普识的道德经验和教育行为方式去评价善恶。 内心信念:以对道德义务的信仰和责任感(良心)成为评价、实践道德行为的内在基础。 3. 教师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 (1)社会性标准和特殊性标准 凡是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换热站建设标准.doc VIP
- 研究生2024版新中特课件第二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pptx VIP
- 推进供热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思考(工商管理毕业论文).doc VIP
- 2025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考试题库100题含答案(完整版).docx VIP
- 调味品生产自动化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VIP
- 2024年安徽省高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一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第八单元解读.docx
- 2025年国企竞聘笔考试试题库目简答题及答案指导.docx VIP
- DB11∕T 808-2020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ocx
-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