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课件5.1 基本原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毛细管电泳 5.1.1 概述 5.1.2 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5.1.1 概述 经典电泳分析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出现 5.1.2 高效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1) 双电层与电渗流 (2)分离过程 (3)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4)基本关系式 (1)HPCE中电渗流的大小与方向 HPCE中电渗流的方向 (2) HPCE中电渗流的流形 (3) HPCE中电渗流的作用 (4)迁移时间(保留时间) (5)分离效率(塔板数) (6)分离度 内容选择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Generalizatio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1937年,Tiselius(瑞典)将蛋白质混合液放在两段缓冲溶液之间,两端施以电压进行自由溶液电泳,第一次将人血清提取的蛋白质混合液分离出白蛋白和α、β、γ球蛋白。 (动画) 发现试样的迁移速率和方向由其电荷和淌度决定。 第一次的自由溶液电泳;第一台电泳仪。 获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利用电泳现象对某些化学或生物物质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叫电泳法或电泳技术。 按形状分类:U形管电泳、柱状电泳、板电泳; 按载体分类:滤纸电泳、琼脂电泳、聚丙烯酰胺电泳、自由电泳。 传统电泳分析:操作烦琐,分离效率低,定量困难,无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 1981年,Jorgenson和Luckas,用75 ?m内径石英毛细管进行电泳分析,柱效高达40万/m,促进电泳技术发生了根本变革,迅速发展成为可与GC,HPLC相媲美的崭新的分离分析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技术上采取了两项重要改进: ① 采用了0.05 mm内径的毛细管; ② 采用了高达数千伏的电压。 毛细管的采用使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快散发,大大减小了温度效应,使电场电压可以很高。 电压升高,电场推动力大,又可进一步使柱径变小,柱长增加。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柱效远高于高效液相色谱,理论塔板数高达几十万块/m,特殊柱子可以达到数百万。 在pH溶液中,毛细管内壁与溶液间出现双电层。管内壁带负电荷,柱内溶液表面带正电荷。 电场作用下,毛细管柱中出现:电泳现象和电渗流 ( electroosmotic flow,EOF )现象。 电渗流现象:柱内溶液整体向负极移动。 带电粒子的迁移速率=电泳+电渗流,两种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两种效应的方向一致,在负极流出。 (动画) 中性粒子无电泳现象,受电渗流影响,阳离子后流出; 阴离子:两种效应的运动方向相反。 v电渗流 v电泳时,在阳极流出。v电渗流 v电泳时,阴离子随电渗流在负极流出,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按类分离,同种类离子由于受到的电场力大小不一样也同时被相互分离。 ① 仪器简单、易自动化 电源、毛细管、检测器、溶液瓶。 ② 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 在3.1 min内分离36种无机及有机阴离子,4.1 min内分离了24种阳离子,分离柱效:理论塔板数105~107/m。 ③ 操作方便,消耗少 进样量极少,水介质中进行。 ④ 应用范围极广 有机物,无机物,生物,中性分子;生物大分子等。 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化学,环境保护,材料等。 电泳是指带电离子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迁移速率。迁移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带电离子以速度 v 在电场中移动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场推动力和平动摩擦阻力的作用。 电场力:Fe = QE 阻 力:F = f v e 故: QE = f v e Q —离子所带的有效电荷; E —电场强度; v e—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 f —摩擦系数。 所以,带电离子在溶液中的迁移速率: 物质离子在电场中差速迁移是电泳分离的基础。 淌度μ :单位电场强度下的平均电泳速度。 被分离组分的保留时间 t 为: μe :电泳迁移率(电泳淌度,单位:cm2·V-1 ·s -1 );E:电场强度;V:电压;L:毛细管长度(有效长度为 l )。 Q为离子所带的静电荷,f为stokes阻力系数 对于球形离子: f = 6πηr Rs —离子的表观液态动力学半径;η —介质的黏度; 从上式可见,当毛细管长度一定时,带电离子的迁移速度与溶质离子的电荷、施加的电压、缓冲液黏度及带电离子的大小有关。电渗流是驱动离子运动的第二种作用力。 电渗流的大小用电渗流速度veo表示,取决于电渗流迁移速度μeo 和电场强度E。即: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