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拨教案:国际关系史.docVIP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拨教案:国际关系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拨教案:国际关系史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拨教案: 国际关系史 一、重点知识与解析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趋势: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明以前:实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时代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以至亚非欧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   明清(新现象和新问题):开始遭到外国侵略者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反侵略的斗争;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明时,一方面禁止沿海的民间对外贸易,另一方面以政府名义大力阻止海外贸易活动,清时实行闭关政策。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趋势的变化原因及后果   原因:汉唐宋元,封建社会处于上升发展时期,国力强盛,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内因);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东来(外因),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后果:闭关政策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进而受到西方的侵略。   (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但受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中外贸易以陆路为主。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民族政权并立,通过陆路与西方贸易受到阻碍,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直至元明时期。   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大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在官方的对外交往中,常有外国使臣跟随回访。   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西亚的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中国文化也不断外传。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1.概况:   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以屈辱为特征,被动打开大门,逐渐半殖民地化。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到《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北洋军阀时期: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遭到列强拒绝。1924年,孙中山北上宣言中提出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五卅运动中提出取消领事裁判权要求。1927年初,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1943年,国民政府收回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外投靠美国。   2.特点:   晚清时期与列强既斗争又勾结。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投靠帝国主义,成为他们在华统治的代理人;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外交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   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抗美援朝战争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   政策:积极改善中美、中日关系,开拓外交新局面。   概况:1972年,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在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日两国签订邦交正常化的协定。毛泽东提出 “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主张。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五)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1.15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欧洲为国际关系中心的时期   (1)15——18世纪,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侵略和争霸   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但两国的统治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