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 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注意: 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拟出恰当的标题。 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 *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新闻的作用 新闻的要素 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写法 新闻的作用: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简洁明了叙述事件 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总结性的话,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 快:报道及时 真:内容真实 准:语言准确 新闻的特点: 快: 真: 准: 新闻的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你能说说《新闻两则》中的重点字词吗? ◆你觉得《新闻两则》中的哪些字词的读音或写法容易出错? ◆结合了解到的新闻知识,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认真阅读《新闻两则》,寻找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什么按照中、西、东的顺序叙述呢?东路和西路军是同时发起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再说东路?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经过和 结果 原因 地点 时间 人物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