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制度与契约经济学》 授课人:李 健E-mail: lijian789@126.com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2004年秋 第三讲回顾 产权或许不必要 所有权不是权 决定主体效用水平的全要素分析 缔约主体的完全效用函数 第四讲行为空间管理、缔约与交易 广义行为 广义地,行为包括主体(个体)的一切身心活动,也包括人类各种主体性组织的一切活动。 (后者可以还原、解构到前者,因此事实上可以仅研究前者。即清晰了组织之相关个体之一切行为(自然包括相互间的关系),也就自然清晰了组织)。 广义行为之分类 (1)对所拥有的行为空间的现实占据实施(一般行为) 例如:持票进入音乐厅享受交响乐;一个人躲进无人干扰处思考如何进行股票投资或其他任何问题;上网瞎玩(假设你已购买“包月上网”或拥有其他免费上网途径);使用电脑;喝茶,等等 (行为空间未必因此消失或显著变化,如:思想、呆在刚装修好的房子里、使用电脑) (2)对当前拥有的行为空间进行与“资产管理” 完全类同的管理:买卖、交易、重组、转移、闲置等等(当然,主体必须拥有“管理行为空间”的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管理的是一类特殊的行为) 例如:承诺未来一段时期为别人服务或支付而换来现实的可执行行为空间(如预收服务费、银行按揭)、将银行现金转变成股票或家具或自己小店里的商品等 (行为空间未必不消失或显著变化,如:即时使用的电影票;草莓) 行为的目的和作用 主体广义行为的目的 主体的一切身心活动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追求更满意的效用满足(未必能够“最大化”) 主体广义行为的作用 主体当前的一切身心活动,自然决定着主体当前的效用满足(或苦乐感觉) 相对于主体所拥有的商品货币类财富以至所有的“行为空间”而言,“身心活动”应当成为效用函数更直接、更合理的自变量。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拥有”但不实施,并且没有相应的身心活动,对效用满足的影响与“不拥有”几乎完全等同。(拥有大量行为空间的心理安全感、踏实感,属于我们考虑的身心活动之列) 广义行为之特类:行为空间管理 主体对所拥有的行为空间(包括当前正占据执行的行为空间)进行综合管理,以谋求更满意的效用满足。它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或“财富”进行综合管理。 通常的“资产管理”即属此列。典型的商业组织有基金管理公司(动态资产组合管理)、投资控股类公司等。在严格意义上,所有企业的核心活动都可以归纳为“行为空间管理”。 “行为空间管理”类行为之特类:缔约与制度接受(广义交易) 缔约(制度接受),自然包括全部商品交易,属于行为空间管理的第一种类型——“与他人有交互作用”类行为空间管理。 任何行为都是有成本的(任何行为都会耗费资源或占据资源) 各种成本由此诞生:交易成本、抉择成本、行为空间管理成本等等 几类成本的关系 行为空间管理成本严格包含制度(契约)成本 制度(契约)成本严格包含(商品)交易成本 几类成本的关系 对行为的另外一种分类: (1)决定如何行为——抉择 (2)实施抉择的内容——执行 我们可以把前一部分行为——抉择所需占用或耗费的资源(的机会成本),定义为“抉择成本”;把后一部分行为——执行所需占用或耗费的资源(的机会成本),定义为“执行成本”。 在现实中,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抉择成本”越来越远大于“执行成本”。 知道并决定“怎样做”,远比“做”本身更重要。 几类成本的关系 行为空间管理成本、制度安排(缔约)成本、交易成本、生产成本作为相对完整的行为活动的成本,它们都分别包含“抉择成本” 和“执行成本”。 ——“抉择成本” 和“执行成本”的划分使用于一切行为的成本耗费。 同样,在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些成本构成中, “抉择成本”越来越远大于“执行成本” 知道并决定“怎样做”,越来越比“做”本身更重要。 关于信息成本,由于任何行为都需要信息支持,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是需要成本的,因此信息成本是一切行为成本的构成部分之一。 “抉择”是否下降归属于“信息处理”范畴,有待学界的约定。 缔约与制度接受 缔约主体所拥有的信息 (1)缔约主体对一切相关事情(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客体、自身)的信息的完全性(充分性); (2)缔约主体间信息的对称性 缔约与制度接受 所有现实有效的制度(契约),都是相关主体愿意接受的。 (这包括奴隶制等任何强迫类制度或契约) 缔约与制度接受 特定主体的 “可接受契约域”往往是一个“契约集合”或契约区间,而非“契约点”。 例:两主体缔约;三主体缔约;多主体缔约 多主体博弈或交易,“解”往往不是唯一点,而是有巨大活动空间的“解集” (现有均衡分析、博弈分析的弊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