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才战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国人才战略

一部《三国演义》就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一元一国学网 2010-12-17 10:2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蒋元明 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 单说东吴,“得人”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 当初,孙策带着三千兵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荐江东“二张”,靠着这批人才,孙策得以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后来,孙权接班后,周瑜又向孙权力荐鲁肃。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并联合刘备,协助周瑜大破曹兵。周瑜临终前,又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出任三军统帅。可以说,周瑜知人善任,对东吴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 然而,周瑜千好万好,可就一样要命,气量不够大,对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难相容了。比如对诸葛亮,当发现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应就是除掉。又比如对庞统,此公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不小,周瑜却从未推荐过这位奇才。“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这是周瑜的致命弱点。 ? 反观鲁肃,当周瑜要杀诸葛亮的时候,鲁肃坚决反对。刚刚接任大都督,鲁肃就立刻向孙权力荐比自己强的庞统。哪知孙权以貌取人,没看上。鲁肃见自己单位不用,马上就推荐给刘备,为的是以联蜀抗曹大局为重,不使大才埋没。 ? 比较鲁肃与周瑜的人才观,高下立判。鲁肃没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却高出一筹。其区别,表面上看是胸怀的大小,胸襟的宽窄,而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比拼,大局观念的考量。鲁肃的高明处,就在于识大体,虑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识别人才,保护人才,推荐人才。 ? 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社会现实的道理亦然。世间人为最贵,人才为国宝。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创业者、执政者的一等要务。不过,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晓,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难的是将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谋划,将人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尤其是培养、重用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几度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触及的正是人才战略的要害问题。 ? 日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明确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说明人才战略思维已经是一种国家意识,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必备素质。 ? 眼下,树立人才战略思维,要搞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培养、启用、考核、奖罚的人才制度等;更要推进观念转变。一般来说,选人用人,易犯两大通病,一是“近视”,眼睛总在身边扫来扫去,视野不够开阔;二是“下视”,目光不喜欢往上看,优秀拔尖的总觉得不顺眼,不好把握。武大郎开店挑矮个,“白衣秀士”入伙选庸才,这里边,有私心、私利的桎梏,也有人才观念上的封闭短视、陈旧落后等问题。 ? “天下未尝无才,患所以求才之道不至”。用好用活人才,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高瞻远瞩的卓识,天下为公的觉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此,方能不拘一格,广纳群贤。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只有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善于用人之道,又各有千秋,取得了众力扶持,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才三分天下而治,成鼎峙之业。进而成为了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为众多史学家研究的课题。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以智的曹孟德。   无疑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善于用人的,他求才若渴、量才而用。孙权就曾称赞曹操的用人“古今少有”。连自己的敌人都佩服如此,可见曹操确有过人之处。纵观历史,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有一些“毛病”,而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又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曹操如此用人,使得一些出身寒微、自视清高、有过节的贤能才俊纷纷投奔,一时之间曹操手下人才云集。观古鉴今,有的地方用人则先看出身,再看学历,更计仇怨。另外还要三政五审,用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道德条框来衡量,是宁用能力差的,不用脾气大的;宁用会听话的,不用态度辣的。这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有怎可相比呢?我们是否能从曹操身上学到一些用人之道呢?当然用人绝不能没有原则,然而对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节当可以不拘,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引导足矣。   恩如骨肉,用人不疑,用人以情的孙仲谋。   孙权十七岁接手江东,能和曹、刘成鼎足之势,确实不同凡响。孙权能够使上下一心、将相缉穆,贤才尚多,不可轻图的主要原因就是以情感人的家庭式管理。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行动,孙权深谙此道。他和周瑜情同“兄弟”;鲁肃去世他“为举哀,临其葬”;吕蒙病重他“时有针加,为之惨戚”;他和周泰“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对这些人的做法时时感动着其他人,使之为他效力。另外,孙权还是用人不疑的典范,当有人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