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胎黄讲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黄疸 一、定义 胎黄: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 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示意图] 湿热郁蒸 肝、胆、 湿热郁蒸 寒湿阻滞 脾、胃 → 胆汁外溢→ 胎黄 寒湿阻滞 气滞血瘀 ↓ 变证 胎黄动风 胎黄虚脱 病因 病位 病机 病 证 生理性黄疸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遗传 个体差异 种族:东方人较西方人高 地区:南方人较北方人高 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注意 临床鉴别生理病理时,除血清胆红素值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须结合临床其他因素,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早产儿有病理因素(如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存在时,血清胆红素虽低于生理正常值,但已有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危险,应按病理性黄疸处理,以免贻误治疗。 辨证论治 ⒈辨证要点 ⑴胎黄应首先要辨别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 ⑵病程短,肤黄色泽鲜明,舌苔黄腻者,为阳黄。 ⑶黄疸不退,色暗便溏色白,舌淡苔腻,为阴黄。 ⑷肝脾肿大,青筋显露,为瘀积发黄,属阴黄。 ⑸黄疸加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胎黄虚脱证。 ⑹黄疸显著,伴有抽搐,为胎黄动风。属胎黄变证。 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 ⑴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 ⑵病理性黄疸→利湿退黄: 阳黄治以清热利湿退黄 阴黄治以和温中化湿退黄 气滞瘀积治以化瘀消积 ⑶初生儿脾胃薄弱,须顾护后天脾胃,不可过用苦寒,防苦寒败胃,克伐正气。 辨证论治 (1)常证 ①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 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红苔黄。 治法: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5)。 方药: 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味。 常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 佐以泽泻、车前子利水化湿; 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辨证论治 (1)常证 ②寒湿阻滞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 神萎肢凉,纳呆便溏色白,小便短少;舌淡苔白。 治法: 温中化湿(益气健脾5)。 方药: 茵陈理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茵陈蒿利湿退黄; 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 党参益气健脾; 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辨证论治 (1)常证 ③气滞血瘀(瘀积发黄5、6)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 右胁下痞块,腹胀青筋,或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暗苔黄。 治法: 化瘀消积(疏肝退黄5)。 方药: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茵陈蒿汤合逍遥散加减5) 常用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 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活血。 辨证论治 (2)变证 ①胎黄动风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红苔黄。 治法: 平肝熄风,利湿退黄。 方药: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常用羚羊角粉、钩藤、天麻平肝熄风; 茵陈、生大黄、车前子利湿退黄; 石决明、牛膝、僵蚕、栀子、黄芩清热镇惊。 辨证论治 (2)变证 ②胎黄虚脱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面色苍黄、浮肿肢厥、神昏气促、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治法:大补元气,温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世医得效方》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常用人参大补元气; 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五味子、麦冬敛阴;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