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移动卫星通信系统讲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卫星通信导论 第六章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第六章概要 6.1 引言 6.2 非静止轨道卫星系统概况 6.3 非静止卫星星座 6.4 卫星星际链路 6.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6.6 卫星移动通信频率规划 6.7 典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工作 6.1 引言 卫星移动/宽带通信的发展 6.1 引言 续1 卫星移动/宽带通信的发展 6.1 引言 续2 地面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 6.2 非静止轨道卫星系统概况 6.2.1 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6.2.2 非静止轨道卫星系统的轨道和高度选择 6.2.1 卫星运动规律和轨道参数 根据开普勒定律得到的卫星轨道运动参数 例6.1 某采用椭圆轨道的卫星,近地点高度(近地点到地球表面的距离)为1000km,远地点高度为4000Km。在地球平均半径为6378.137 km的情况下,求该卫星的轨道周期T。 解:根据图6-1(a)可知,长轴为远地点和近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在半长轴为a,地球半径为Re,近地点高度为hp和远地点高度为ha时,有: 卫星轨道的形状和卫星位置的描述:——轨道经典参数 在航天领域,一般习惯用下面的六个独立参数来描述卫星的轨道形状及卫星轨道位置: 即:升交点赤经、倾角、近地点幅角、偏心率、轨道半长轴、平均近点角 这些量称为轨道要素,或轨道根数. 轨道要素在地心惯性坐标系(ECI)中定义 卫星星下点的轨迹(地迹) 星下点:卫星-地心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星下点随时间在地球表面上的变化路径称为星下点轨迹。星下点轨迹式最直接描述卫星运动规律的方法 卫星在任意时刻的星下点经纬度: 轨道参数对轨道形状和地迹的影响(1) 偏心率e e = 0,圆轨道 0e1,椭圆轨道 e1,抛物线 圆轨道地迹(e=0) 椭圆轨道地迹 (0e1) 轨道参数对轨道形状和地迹的影响(2) 轨道倾角i i=0 赤道轨道 0i90 倾斜轨道 i=90 极轨道 90i180 逆行轨道(太阳同步轨道) 赤道圆轨道地迹 (i=0) 倾斜圆轨道地迹(i=45度) 圆极轨道地迹 (i=90) 太阳同步轨道地迹(i90) 轨道参数对轨道形状和地迹的影响(3) 升节点经度Ω (Ω=0度) 轨道参数对轨道形状和地迹的影响(4) 轨道半长轴a a=42164km时,为地球同步轨道GSO a42164km时,为地球非同步轨道NGSO 倾角不为0 的地球同步轨道GSO 倾角为0 的地球同步轨道-静止轨道GEO 轨道参数对轨道形状和地迹的综合影响(2) 回归轨道、准回归轨道、非回归轨道 回归轨道:卫星轨道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成整数的倒数关系。(在一天内卫星绕地球旋转整数圈数) 准回归轨道:卫星轨道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成整数比例关系。(在整数天内卫星绕地球旋转整数圈数) 非回归轨道:卫星轨道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不成整数比例关系。 三者与卫星轨道半长轴有关 回归轨道(例:h=10354km,一天四圈) 准回归轨道(例:h=1450km,2天内25圈) 单颗卫星的服务区域(FootPrint) E是观察点对卫星的仰角,以观察点的地平线为参考,取值范围为[0o, 90o]。 α是卫星和观察点间的地心角,可取值范围为[0o, 180o]。; β是卫星的半视角(或半俯角),可取值范围为[0o, 90o],与仰角E和地心角α之间有特定的对应关系: α+ β + e = 90 d 是卫星到观察点的距离。在卫星高度一定时,其大小随着仰角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地心角的增大而增大; X 是卫星覆盖区的半径; Re是地球平均半径,h是卫星轨道高度。 单颗卫星的服务区域(foot print)(3) 例6.2:设有高度为1666Km的一颗低轨卫星,当取最小仰角为100时,计算该卫星的覆盖面积。 解:首先计算覆盖区地心角: 一颗静止卫星的服务范围(最小仰角10度) 单颗卫星的服务区域(foot print)(5) 一颗低轨星的覆盖范围(780km,最小仰角10度) 单颗卫星的服务时间 服务时间可以由卫星与终端的半地心角和卫星运动速度确定 例6.3:已知某卫星的轨道高度为1450km,系统允许的最小接入仰角为10o,试计算该卫星能够提供的最长连续服务时间。 解:见图6-5,假设卫星逆时针运动,则随着卫星运动,观察点的仰角经历从最小接入值增大到最大值90o(卫星恰好通过用户上空),再减小到最小接入值的过程。该过程中卫星能够提供连续的服务,此期间卫星运动扫过的地心角为:2αmax。 最大地心角: 6.2.2 非静止轨道卫星系统的轨道和高度选择 卫星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