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发酵条件及工艺控制讲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工艺控制 发酵工艺控制的基础: 了解产生菌生长、发育及代谢情况及动力学模型 了解生物、物理、化学和工程的环境条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如何进行控制? 测定各种参数 依据参数变化,并通过动力学关系获得发酵过程的各项最佳参数 第一节 营养基质和菌体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一、碳源 种类:葡萄糖 优点: 吸收快,利用快,能迅速参加代谢合成菌体和产生能量 缺点: 有些品种产生分解产物 阻遏效应。 (二)碳源浓度的影响 (三)碳源浓度的控制 在发酵过程中,补加糖类控制碳源浓度 残糖量 pH值 Qc 菌体浓度 ( X ) 粘度 溶氧 尾气中O2和CO2的含量 发酵液的总体积 补糖量的控制: 经验法: 根据经验,以最高产量的罐批的加糖率为指标,并依据 菌体浓度、一定时间内的糖比消耗速率和残糖等加以修正。 例: 青霉素发酵开始补糖在残糖降至1.5%, pH开始回升时补糖。补糖量以最高罐批经验量为参考。 每小时 前期0~40h 中期40~90h 后期90h以后 加糖量 0.08%-0.15% 0.15% - 0.18% 0.15% -0.18% 补糖量的控制: 动力学方法 依据μ、 qP 、 qC等动力学参数 之间的关系,计算加糖量 补糖的控制 二、氮源的影响和控制 (一)氮源的种类影响 种类:氨水、铵盐和玉米浆 优点: 易被菌体利用,明显促进菌体生长 缺点: 对于有些品种高浓度的铵离子抑制产物合成 (三)氮源浓度的影响控制 补氮的依据:残氮量、pH值、菌体量 补氮量的控制: 经验法: 依据使pH升高0.1而通入氨水的量来计算。 依据残氮量和工艺控制残氮量来计算。 例: 土霉素发酵50m3发酵罐使pH升高0.1通氨量为10升。使氨基氮上升0.004%-0.005%。 动力学方法; 通过qN、μ、 qP ,计算每小时的补氮量。 三、磷酸盐的影响和控制 (一)磷酸盐源的影响 磷酸盐能明显促进产生菌的生长。 (0.32-300mM) 对于次级代谢产物,高浓度的磷酸盐能抑制产物合成。 (10mM以下) (二)磷酸盐浓度的控制 一般在基础培养基中采用适宜浓度。 对于初级代谢产物,磷酸盐浓度采用足量。 对于次级代谢产物,磷酸盐浓度采用生长亚适量。 一般磷酸盐采用单消,防止发生沉淀反应使溶磷量达不到最适量。 要控制有机氮源中的磷含量,以防溶磷量超过最适量。 当菌体生长缓慢时,可适当补加适量的磷,促进菌体生长。 四、 菌体生长速度和菌体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菌体浓度的增加速度(生长速度)与微生物的种类和自身的遗传特性有关 最适菌体浓度的确定 优化控制的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量的产物。(dP/dtMAX) 以青霉素发酵为例 过高的比生长速率和过高的菌体浓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1、 μ过高,S消耗过快,有限的营养基质只能用于生长,而不足于产物合成。 生长速度和菌体浓度的控制方法 确定基础培养基的适当配比,防止培养基过于丰富或过于稀薄。 通过调节中间补料的速度和量来控制。 第二节 温度的影响及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发酵热(KJ/m3 h) 三、最适发酵温度的选择 第三节 pH的影响及控制 二、影响发酵pH变化的因素: pH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生产菌: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代谢引起pH的变化: 培养基pH在发酵过程中能被菌体代谢所改变。若阴离子氮源被利用后产生NH3 ,则pH上升;有机酸的积累,使pH下降。 一般来说,高碳源培养基倾向于向酸性pH转移,高氮源培养基倾向于向碱性pH转移,这都跟碳氮比直接有关。 生理酸性物质和生理碱性物质的消耗 三、最适pH的选择 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性,确定不同的最适pH 同一菌种根据不同阶段,生长期采用最适生长的pH,在产物采用最适产物合成的pH。 最适pH与微生物生长,产物形成之间相互关系有四种类型: (1)菌体比生长速率μ和产物比生产速率QP的最适pH在一个相似的较宽的范围内(比较容易控制); (2)μ较宽, Qp范围较窄,或μ较窄, Qp范围较宽(难控制,应严格控制); (3)μ和 Qp对pH都很敏感,其最适pH相同(应严格控制); (4)更复杂,μ和 Qp对pH都很敏感,并有各自的最适pH(难度最大); 四、pH的控制 采用合适的培养基配比 C:N合适 生理酸性物质和生理碱性物质比例合适 添加缓冲物质:碳酸钙和磷酸盐 在发酵过程中直接补加酸或碱 过去流加硫酸或氢氧化钠, 现采用补加氨水、尿素、硫酸铵 在发酵过程中调节补糖速度控制pH pH的控制系统 第五节 泡沫的影响及其控制 泡沫的检测和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