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斑块逆转与他汀类药物 概 述 斑块与ACS 他汀类在逆转斑块中的作用 冠心病发病自然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始于内皮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 LDL颗粒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ACS是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多数心肌梗死由轻度狭窄引起 维持斑块的生物学稳定性是治疗的关键 狭窄严重时的斑块, 急性改变少见 轻中度狭窄时的斑块, 常为多发性 轻中度狭窄时的斑块, 引发大多数临床事件 治疗易损斑块--ACS治疗关键 多数ACS存在多发性不稳定斑块 ACS发生机制 ACS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所致 发生机制 概 述 斑块与ACS 他汀类在逆转斑块中的作用 他汀类:多方位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降脂作用 4S试验 降低TC和LDL-C,降低冠心病死亡率,比传统类降脂药物更为有效 降脂外作用 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作用 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作用 他汀类调脂以外作用的循证证据 MAAS--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IVUS研究--辛伐他汀治疗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REVERSAL研究--大剂量他汀对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MRI研究--辛伐他汀治疗促使动脉粥样斑块逆转 CASHMERE--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作用 REVERSAL研究 IVUS VS REVERSAL 21位无症状,未治疗血脂异常患者, 同时有通过超声或MRI确认的动脉粥样斑块(44个主动脉斑块, 32个颈动脉斑块), LDL-C130mg/dl, 主动脉斑块≥ 4.0mm, 颈动脉斑块≥2.0mm 在基线和每6个月, MRI观察这些患者的斑块, 共2年 舒降之 20-80mg 等效LDL-C剂量的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HDL-C与Apo A-I 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提高胆固醇逆向转运功能 辛伐他汀可以有效升高对心血管具有更好保护作用的HDL2 SILHOUETTE研究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降低HDL-C的机理 阿托伐他汀 小 结 ACS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重要临床表现 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有创研究到无创研究,有效剂量从20mg到80mg均有一致的治疗益处--稳定和逆转斑块 辛伐他汀与其它他汀药物比,等效降LDL-C剂量,更有效的逆转斑块作用 HDL-C在斑块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提高胆固醇逆向转运功能,较其它他汀药物更好的改善HDL-C的质和量 谢谢! CNT: n=7 (healthy volunteers); DM: n=11; DMHL: n=10; DMST: n=8 Method: Inclusion criteria for the study required that th subjects’ medications to treat diabetes and hyperlipidemia were unchanged for the 6 months prior to study entry. Diabetic patients who had been receiving insulin therapy were excluded from this study. For the 6 months prior t o participation in this study, the condition of all diabetic subjects was stable in relation to the control of diabetes and presence of hyperlipidemia. Each subject’s body mass index (BMI) remained virtually unchanged during this 6-month period. Then blood was collected in order to measure FPG, HbA1C, and lipid concentrations. The levels of mRNA for LXRa, ABCA1, SR-B1, ApoE, ApoA, caveolin, CETP, and B-actin were analyzed by reverse transporta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 * Slide 20. ARBITER 2: baseline therapies By study design, all participant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