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国策》中的“三无”观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战国策》中的“三无”观念

浅析《战国策》中的“三无”观念 ——“无君”、“无国”、“无义” 刘申宁在杂文《读史论“三无”邦无定交,土无定主《说文》国,邦也。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邑就是国。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张仪本魏国人,为效忠秦国,以故土做进见之礼“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魏与秦战,败。”想把自己的妹妹献给考烈王。他设计了计谋,先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得到春申君的宠爱。当李园知道妹妹有了身孕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之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心幸妾。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封尽可得,孰与其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 (三)无国更无君 通常我们总“国君国君”的说,国与君总是相对存在的。“无国”跟“无君”两种观念也是相对存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无国”减弱了“君主”在臣子心目中的分量,为“无君”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君主都不当一回事,那么“无国”就理所当然了。 《战国策》里开篇就是《东周篇》。当然,《战国策》里面的“东周西周”并不是作为历史时代的东西周,东周西周都只是周天子的后人在周王室的领域内建立的两个小国而已。 既然只是两个小国,那么其他诸侯就用不着对其客气了。东周西周虽然仍作为周天下的象征而存在,但是在其他人看来早就已经没有这么一回事了,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国”,没有了所谓的“君”了。先有“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东借于齐”(《东周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作为周天下的象征,东周连代表天子权力的“九鼎”都没有能力保护,也就不怪别人不拿你当回事了。而西周就更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西周篇·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连自己礼貌接待来宾都招来指责,遭受蛮横干涉。所以,在那时的观念,周天下已经远去,天下共主也只是象征性的。在诸侯心目中已经没有了“国”,没有了“君”,他们想到的只是“求九鼎”取而代之以及要求别人的顺从而已。 二、无义 提到春秋战国,人们总会想起不断的战争。人们也常说,春秋无义战。其实战国更是如此。而《战国策》在人们心目中更是一本“叛经离道”的不正之书。当然,这种“叛经离道”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以及冷酷无情上。归结为一个词:无义。 (一)邦交之无义 春秋以来,开始流行交换人质或者说委质为臣的方式与别国结盟,以表示结盟的诚心以及永不反悔。晁福林在《先秦社会形态研究》中这样说:“这种委质为臣的观念在春秋时期有广泛的影响,就连少数民族的狄人君臣也很熟悉也很信守”[4]596“战国时期在各国间异常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纳质与交换质子是一项重要的斗争手段。”[4]599但是,到了战国,这种委质为臣的结盟方式已经变了味。对于这一点,晁福林这样总结:“春秋时期比较讲求信用,多认为质只是手段,诚信则为根本;而战国时期则多不讲诚信,而只是赤裸裸的权利、金钱关系。当时的社会舆论也多注重实力与实利。”[4]602 在《战国策》里,邦国之间在交往中往往都是尔虞我诈、出尔反尔的,秦国的邦交就是这样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为了拆散楚魏的结盟,张义代表秦国出使楚国,并对楚王承诺:“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但是,当完成任务,打败了魏国之后,楚王索要土地的时候,立刻就死不抵赖,把当初的承诺抛诸脑后了,并且很无赖的说“从某至某,广从六里”(《秦策二·齐助楚攻秦》)。 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在冯章口中又提升了一个境界。“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为了在攻打别人时避免别人乘虚而入,秦国又故技重施,对韩楚许了一张口头支票,又为了掩饰这种出尔反尔,冯章竟然建议秦公“王遂亡臣,固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秦策二·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 邦交之无义,还体现在对待盟约的态度上。盟约,在《战国策》里,就像是一个可以随意更改的儿戏一样。“周臣游腾为楚王谓秦王曰:‘……王不如与之盟而归之。楚王畏,必不敢倍盟。王因与三国攻之,义也’”(《楚策二·秦败楚汉中》)。在他们看来,盟约只是用来约束对方的。自己倒大可以不必认真,信誓旦旦的只不过是某种利益驱动下的手段而已,有时候为了求生路,什么都可以答应,但是盟约是否要兑现,那就要看情况而定了,“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王之谋过矣……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齐策二·韩齐为与国》)。这种应付式的结盟,正是《战国策》里推崇的“奇能异智”,其实是急功近利的“自杀”行为,形成一个诚信危机的恶性循环。这样,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尔虞我诈、冷酷无情就成为了不得不为之的大趋势了。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似乎“无义”成为了无可厚非的定例。于是,“义”不再有,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至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