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学案:崔杼弑其君 Word版含答案.docVIP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学案:崔杼弑其君 Word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学案:崔杼弑其君 Word版含答案

第14课 崔杼弑其君 文本导学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学习晏子的智慧,了解我国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遂取之: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②反队,遂弑之:通“坠”,掉下来。 ③干掫有淫者:通“捍”,捍卫。 (2)古今异义 ①君之臣杼疾病 古义:病重。疾,病。病,病得很厉害。 今义:病的统称。 ②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古义:吃喝。 今义: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 (3)虚词归纳 ①焉 ②而 ③其 ④以 2.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词用作动词,做……的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3.特殊句式 (1)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稷是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庸何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 4.语句翻译 (1)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屡次去崔杼家。 (2)君主死了,我到哪里去呢?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借以高居于百姓之上的吗? 文章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请结合文中内容,概括并分析崔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忍辱含羞,渐生弑心。“称疾不视事”引诱,暗中布局;时机一到,心狠手毒。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乱),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两兄弟再记时,他连杀三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生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却心虚,同样不得人心。 (2)知人善用,深谋远虑。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 2.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仔细品读晏子的言行,深刻理解晏子其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并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己死”。他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为“民之望”。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勉从虎穴的机变,这是晏子一贯的智慧。 1.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崔杼不愿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唯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2.牺牲了三条人命,并且在还有若干个人待死的情况下,才保住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体现了史学家怎样的职业操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学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本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5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 古代的史传文学中,多用“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即是寓褒贬于史实记载之中。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