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 中医经络穴位趣味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元6世纪,我国针灸就传到朝鲜日本等, 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 1987年“世界针联”成立。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 1﹒急性鼻窦炎?2﹒急性鼻炎?3﹒感冒?4﹒急性扁桃体炎5﹒急性气管炎 6﹒支气管气喘?7﹒急性结膜炎8﹒中心性视网膜炎9﹒近视(儿童) 10﹒单纯性白内障?11﹒牙痛?12﹒拔牙后疼痛13﹒牙龈炎 14﹒急慢性咽炎15﹒食道、贲门痉挛?16﹒恶逆?17﹒胃下垂 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增多症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疡22﹒急慢性结肠炎23﹒急性菌痢24﹒便秘 25﹒腹泻? 26﹒肠麻痹27﹒头痛?28﹒偏头痛?29﹒三叉神经痛? 30﹒面神经麻痹(早期如3到6个月内)?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32﹒周围性神经疾患?33﹒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早期如在6个月内) 34﹒美尼尔氏综合症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36﹒遗尿?37﹒肋间神经痛? 38﹒颈臂综合症39﹒肩凝症?40﹒网球肘?41﹒坐骨神经痛42﹒腰痛? 43﹒关节炎? 目 录 第一章 经络学说的形成(1课时) 第二章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5课时) 第三章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2课时) 第四章 穴位的定位方法(2课时) 第五章 十四经常用穴位简介(24课时) 第六章 经外奇穴(2课时) 参 考 书 目 1.《皇帝内经》 2.《中国针灸杂志》 3.《上海针灸杂志》 4.《世界针灸杂志》 5.《针灸临床杂志》 思 考 题 1. 什么是针感? 简述经络学说的形成。 3. 简述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大致循行路线。 第一章 经络学说的形成 1.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一词首先见于《内经》,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脉经》:“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2. 经络学说的概念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 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经络中气血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 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 受阴阳学说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 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 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 第一节 “针感”的观察 “针感”:对针刺、按压某个部位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感应,以及沿一定路线扩散的现象。 第二节 穴位疗效的总结 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经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 第三节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阳性反应点。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也称为“正经”。 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衰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六阴经 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 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 六阳经 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 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四、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五、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中阴阳经之间有表里属络关系, 十

文档评论(0)

三四五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