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金属催化剂
董正平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5.1 概述
5.2 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作用
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
5.4 金属的几何因素与催化活性
5.5 晶格的缺陷与位错
5.6 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5.7 合金催化剂
;5.1 概述;5.1 概述;5.2 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作用;5.2 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作用;5.2 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作用;5.2 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作用;5.2 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作用;5.2 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作用;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3 金属的电子结构理论;5.4 金属的几何因素与催化活性;5.4 金属的几何因素与催化活性;固体晶体催化剂点缺陷;固体晶体催化剂中的缺陷;晶粒大小金属催化剂催化影响因素;一般说仅涉及C-H键的催化反应对结构不敏感,而涉及C-C键或者双键( π)变化可发生重组的催化反应为结构敏感反应。;溢流氢现象:
指被活化的物种从一相向另一相转移(另一相是不能直接吸附活化产生该物种的相)
如Pt/Al2O3环己烷脱氢过程活性对Pt负载的量变化不太敏感现象可以用“溢流氢”解释。
溢流的作用使原来没有活性载体变成有活性的催化剂或催化成份。溢流现象也不局限于氢,氧也可以发生溢流。
如Pt/Al2O3积炭反应有氧溢现象。;金属催化剂的形态
一般来说是晶体形式存在,呈现多晶结构,晶体表面裸露着的原子可为化学吸附分子提供很多吸附中心。
吸附中心的高密度、多样性是金属催化剂具有的优点之一,同时也引起其本身的弱点的原因之一。可以催化几个竞争反应同时发生,从而降低了目的反应的选择性。
可以使双原子如H2、N2、O2等解离。;将金属活性组分负载在载体上,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表面积、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而且金属与载体间还会产生相互作用,有可能改变催化性能。;5.6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5.7合金催化剂;第六章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常用作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大多数过渡金属氧化物都是半导体,因此,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也被称为半导体催化剂。
过渡金属硫化物与金属氧化物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半导体型化合物,故将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也归于半导体催化剂之列。;典型的半导体催化剂及催化反应;42;过渡金属半导体氧化物催化剂;44;本征半导体、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半导体费米能级与逸出功的关系;n型半导体与p型半导体的生成;阳离子过量(n-半导体);阳离子缺位(p-型半导体);阴离子缺位(n-半导体);阴离子过量;半导体催化剂化学吸附与催化作用;(2)p型半导体上吸附
O2相当于受主杂质,可接受满带的电子增加满带空穴量,随氧压的增加导电率增大,由于满带中有大量电子,因此吸附可一直进行,表面吸附氧浓度较高。
B)对于施电子气体吸附(以H2为例)
对于H2来说,不论在n型还是p型氧化物上以正离子(H+)吸附于表面,在表面形成正电荷,起施主作用。;吸附气体
;P型半导体和它的EF能级;半导体氧化物催化机理;举例:CO在NiO上氧化反应;CO在NiO上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烃类在半导体型催化剂上的脱氢过程;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特点;金属催化剂与氧化物催化剂催化特点;半导体催化剂的掺杂改性;CO氧化用N型半导体ZnO加入Li,CO氧化活化能增加,加入Al3+活化能减小。
如果CO在n型半导体ZnO上氧化O2吸附是控制步骤,则ZnO电子增多有利于O2的吸附,ZnO掺入Li+(受主)使n型导电率下降,掺入施主给电子有利于O2变成负离子,降低CO氧化活化能。;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氧化还原机理(选择性氧化(部分氧化));表面氧种
Oad-O2—O-—O2-
O-形成在第一类过渡金属氧化物(p型)上,这类氧化物具有较多的能提电子的中心,也即阳离子易发生价态变化的。
O2-形成在第二类过渡金属氧化物(N型)上,这类氧化物具有较少的电子给体中心。
O2-形成在不易吸附氧的具有盐特征的氧化物上,氧与最高氧化态的金属离子形成确定结构。氧容易交换。
O2-和O-易发生完全氧化,而O2-易发生选择氧化。
形成了O2- 、O-亲电反应物,攻击电子密度最高处的另了一个反应物。而O2-是亲核试剂是通过亲核插入到反应物中缺电处的。;第七章 络合催化剂
;络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