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的内膜系统材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 1. 来自粗面内质网 2. 来自原有的过氧化物酶体 3. 过氧化物酶体所含酶来自游离核糖体 四、病变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 肿瘤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数目减少 炎症、慢性酒精中毒,过氧化物酶体增多 氯贝丁酯(安妥明)(降脂平)饲养动物,肝肾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数目迅速增加 * * * * * * * * * * * * * * * * * * 初级溶酶体 呈球形,直径约0.2~0.5 um,此类溶酶体是刚刚从反面高尔基体形成的小囊泡, 仅含有水解酶类,但无作用底物,外面只有一层单位膜,其中的酶处于非活性状态。 次级溶酶体 溶酶体中含有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是一种将要或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根据所消化的物质来源不同,分为自噬性溶酶体、异噬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 自体 吞噬体 异体 吞噬体 内体性溶酶体 自噬性溶酶体 异噬性溶酶体 * RER上合成溶酶体酶→Golgi器上加工、分装→运输小泡(有被小泡→无被小泡) + 内体(细胞的胞吞作用) →内体性溶酶体 内体的主要特征:酸性的、不含溶酶体酶的胞吞小泡。 溶酶体酶的糖链中含有甘露糖-6-磷酸(M6P),可特异地与Golgi复合体反面扁囊上的甘露糖-6-磷酸受体结合,从而达到分装的目的 受体 自噬性溶酶体:作用底物是内源性 发生条件:①细胞内结构衰老、变性;②机体发生饥饿;③细胞本身发生病变④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调节细胞的分泌活动。 异噬性溶酶体 作用底物是外源性的,常见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残余小体 指溶酶体中残留的未被分解的物质 (1)脂褐质:电子致密度高,常含浅亮的脂滴 (2)含铁小体:50~60nm,充满含铁颗粒,正 常的单核吞噬细胞常见 (3)多泡体:0.2~0.3μm,内含许多小泡 (4)髓样结构:膜成分髓样排列 各种残余体示意图 细胞内的消化作用 自溶作用 对细胞外物质的消化作用 三、溶酶体的功能 1.异噬作用:溶酶体对外源性异物的消化过程。 异噬作用的意义: ① 为细胞的生存提供营养物质。如胆固醇的摄取 ② 对机体起着防御功能。如对病原体的消化作用 (一)细胞内的消化作用 2.自噬作用:溶酶体消化细胞自身受损伤的细 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或细胞器碎 片的过程。 自噬作用的意义: ① 细胞新陈代谢的重要方式。如线粒体的平 均寿命约10天,核糖体约5天。 ② 机体和细胞的自我保护。应激状态时自噬 作用会大大增加。如饥饿、受损伤或快要 死亡的细胞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常 可通过自噬作用来调节细胞的分泌活动。 (二)自溶作用 自溶作用是指在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消化酶释放出来进入细胞质,结果细胞本身被消化。 在正常情况下, 溶酶体的膜是十分稳定的,不会对细胞自身造成伤害。 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中,生物体形态建成或需废弃一些或改造形成一些器官时,机体可产生生理性自溶。如蝌蚪尾部的吸收,人体卵巢黄体的萎缩。 (三)溶酶体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溶酶体除了在细胞内具有消化作用外,也可以将水解酶释放到细胞外消化细胞外物质。如精子头部的顶端质膜下方有一膜包裹的囊状结构, 称为顶体(acrosome), 是一种特殊的溶酶体, 在受精过程中, 通过顶体反应, 将顶体中的溶酶体的酶释放到细胞外, 消化卵外膜滤泡细胞, 使精子抵达卵子质膜, 卵子和精子的细胞质膜相互融合, 达到受精的目的。再如,骨质更新(破骨细胞)(分解骨基质) 顶 体 四、溶酶体的发生 溶酶体酶的M6P分选途径,这一途径的两个关键是:M-6-P标记和M-6-P受体蛋白。 M-6-P受体蛋白是反面高尔基网络上的膜整合蛋白, 能够识别溶酶体水解酶上的M-6-P信号并与之结合, 从而将溶酶体的酶蛋白分选出来。 M-6-P受体蛋白主要存在于高尔基体的反面扁囊,但在一些动物细胞的质膜中发现有很多M-6-P受体蛋白的存在, 这是细胞的一种保护机制。 (一)先天性溶酶体病 (二) 溶酶体膜的稳定性失常所致疾病 五、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 (一)先天性溶酶体病 由缺乏某些酶引起代谢障碍而致病 台-萨氏综合征(Tay-Sachs diesease):缺少氨基己糖酯酶A (β-N-hexosaminidase)导致神经节甘脂GM2积累,影响细胞功能,造成精神痴呆,2~6岁死亡。该病主要出现在犹太人群中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