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基础介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 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 —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 血小板减少 — 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 皮肤、黏膜、内脏出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血液及造血系统 疾病基础 * 运 输 血液的功能 缓 冲 调节体温 防御保护 血液的组成 白蛋白(A)--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运输功能 球蛋白(G)-- 参与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 -- 参与血液凝固 ◆ 血浆蛋白 无机盐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葡萄糖、维生素、气体分子等) --- 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 维持酸碱平衡 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A/G=1.5~2.5,肝功严重损害时 可出现A/G比值下降或倒置 水 (91%~92%) 溶质 (8%~9%)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细胞 红细胞(RBC)— 最多,99% 白细胞(WBC) — 最少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血细胞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造血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2月起:肝脏、脾脏 胚胎4月起:肝脾造血↓ 骨髓造血↑ 出生后: 骨髓造血——红骨髓 髓外造血——仅淋巴结、脾 参与造淋巴细胞 二、血细胞起源:造血干细胞 各类血细胞及常见疾病 (一)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 成熟 红细胞 (RBC) 形态 双凹 圆盘状 结构 功能 无细胞核、细胞器, 含大量血红蛋白(Hb) 运输 O2和CO2 Hb+O2 HbO2 酸碱缓冲 免疫 一、红细胞 正常值:数量: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110~150g/L 男 女 多运动者 多安静者 高山人 平原人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 低于正常。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部位:红骨髓 原料:蛋白质、铁(Fe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 (EPO:在肾合成,严重肾病 → 肾性贫血) 2.红细胞的破坏 主要部位:脾(脾功能亢进 → 脾性贫血) 缺蛋白质 → 营养不良性贫血 缺铁 →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髓象 1.巨原红细胞 2、3、4.中性早幼粒细胞 5.巨早幼红细胞 6、12、13、14.巨晚幼红细胞 7.退化型组织细胞 8.巨中幼红细胞 9.早幼红细胞 10.中性中幼粒细胞 11.退化型巨幼样晚幼粒细胞 1.铁的来源 内源性铁:约95%,来自衰老和破坏 的红细胞内铁的再利用。 外源性铁:约5%,来自食物。 2.铁的吸收 ▲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 ▲形式: 二价铁离子(Fe2+) ▲胃酸、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浓茶、碱性食物、咖啡影响 铁的吸收。 3.铁的转运 ▲转铁蛋白 4.铁的分布和贮存 ▲功能铁:主要是以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形式存在。 ▲贮存铁:主要贮存在肝、脾、骨髓中。 ▲贮存铁缺乏是缺铁性贫血最主要因素 。 正常体内铁代谢 5.铁的排泄 ▲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 妇女还通过月经、妊娠和哺乳 而丧失铁。 2.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1)原因 铁的摄入不足 铁的吸收障碍 铁的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 (2)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口唇、甲床、睑结膜明显) 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肿大 各系统表现—活动力差、头晕、烦躁、注意 力不集中、食欲差、心率快、 头发干枯 (3)治疗 铁剂治疗(黑褐色便)、维生素C 3.巨幼红细胞贫血 好发年龄:6个月~2岁 原因: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摄入不足——食物缺乏 婴幼儿未及时添加辅食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