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跨文化适应研究报告.pptVIP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讲 跨文化适应、认同与训练 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 来看看吧!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念的是政治,全班只有我一个外国人,上课时常常鸭子听雷——苦闷万分。有一天终于鼓起勇气向某位友善的洋同学商量借笔记参考,没想到她当场拒绝,气得我回家后大哭一场,暗恨美国人的缺乏人情味,只好努力K书来弥补英文听力的不足。 (周芬娜,世界日报) 这是对美国人讲独立、重竞争的文化价值观的适应不良。 来美国后不久,在大学城的商店购物,素昧平生的祖母级店员找钱时,居然称呼我“蜜糖”(honey),叫我大吃一惊。“蜜糖”不是电影里夫妻、情人的互称吗? (张纯瑛,世界日报) “不是的,这是美国人人情味的表现,没有什么私情关系”。这“大吃一惊”是对美国人社交生活方式的适应不良。 犹记得抵达美国不久,有一日在校园的林荫大道慢跑。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金发丽人。没想到在擦身而过之际,她脸带微笑,嫣然对我说了声“嗨”!一向自认长相平庸,既无玉树临风之姿,亦无小白脸之貌,所以在女同胞面前吃不开,早就习以为常。现在居然有如此美女示好,难道是国内诸姝有眼不识泰山,还是番婆的要求太低? (李宽宏,世界日报) 可别会错意,以为天将美色给你。“嗨”、“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都是美国人对陌生人有礼貌的寒暄用语。 不久,朋友发生一件令他们痛苦不堪的事情。十三岁的女儿正当反叛年龄,常离家外出,不喜学习,不爱做家务,也不愿收拾房间。朋友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不可容忍,一时冲动,掌掴了她。哪知,事情因老师知悉并报警而闹大了。等我赶到她家时,三个女儿已被政府保护儿童部门一起带走了。她夫妻也正被警察调查,作为一宗罪案来处理。朋友用饱含泪花的眼神,看了我一下,便被警方带走。这样的情景,把我震惊的傻了眼,一颗重重的心不断下坠。 (娴子,世界日报) 这是因文化对儿女管教方式 的差异所带来的适应上的悲剧。 如今为人父母了,但时代也改变了。不论在东方或西方,体罚孩子已不再时兴。尤其住在美国,不仅不能体罚孩子,连动口骂骂管训不成的子女都得看看窗户有没有关紧,以防邻居误以为你在虐待孩子,电话一通,警察就来。想起以前的父母管教儿女之威风,处罚手段之自由,正想一头撞墙,自悲当今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权力上,给剥夺得像只无毛的鸡一样。 (京士顿,罗州华人报) 这些例子,俯拾皆是, 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常见的事件与当事人的反应。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的本质与意义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泛指对一个新文化环境逐渐感到贴切或相称的过程。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通常着重在居于异国的人们,适应新文化过程所产生的矛盾、焦躁、烦恼与痛苦的心理冲击(psychological impact),又被称为文化震荡(cultural shock)。 一个阶段 / 等同于 文化震荡的意义 一般到其他国家短期旅游的人们 为了工作、事业或求学,必须身居异国一段时间的旅居者(sojourner) 吾人日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文化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突然间的异地失灵。 模糊性(ambiguity)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 文化震荡的起因 社交与人际互动 留学生——特殊人群: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Furnham Bochner研究发现,文化震荡与三项因素有关: 一是文化本身的差异; 二是个人的差异; 三是旅居的经验。 第二节 文化震荡的症状与面向 症状 过度关心饮水与食物的品质 过度依赖同文化的人 动不动就洗手 惧怕与异国人接触,敌视当地人 心不在焉,无故走神 无助感,容易为小事动怒 时常想家,感到寂寞与闷闷不乐 失去信心和耐心 偏执狂,精神分裂 文化震荡的方面 第一,对新环境心理调试之需求所带来的紧绷的压力(stress)。 e.g. 他乡如己乡,浓淡无碍 催人的心肝,白人的头发 第二,失落感(sense of lose)。 e.g. 昨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