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山歌社”的史实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山歌社”的史实研究

第二章 “山歌社”史实研究 “山歌社”正式成立于1946年3月31日,其主要成员为作曲组1947级的部分同学。他们早在1945年3月5日即编成《中国民歌选(第一辑)》(简谱版),并于同年3月12日开始出刊《山歌》壁报。从《山歌》壁报的创刊到国立音乐院复员南京,“山歌社”的音乐活动大致持续了5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到1945年3月12日到1946年9月14日音乐院复员南京这一段时间,因“山歌社”的活动中心在重庆青木关,可以作为“山歌社”的“青木关时期”;从1946年5月到1947年3月,由于音乐院已复员南京,“山歌社遵义分社”成为社员们复员期间之联络点,其函授部(学员大多在四川,贵州一带)也留在遵义活动,这一段时间作为“山歌社”的“遵义时期”;1946年10月16日,“山歌社”随国立音乐院 “复员”南京后,到1947年5月(以 “5.20”学生运动为界),为“山歌社”的“南京时期”。此后,由于当局的追查和战争的临近,不少“山歌社”成员被迫离开南京,社团意义上的“山歌社”的活动到此基本结束。但“山歌社”成员在南京之外的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继续开展着与“山歌社”宗旨相关的音乐活动,使得“山歌社”的活动由南京向外扩散,也一并纳入“南京时期”来研究。 第一节 重庆时期 “山歌社”在重庆时期的活动从1945年3月起至1946年8月止,经历了《山歌》壁报的创刊、“山歌社”的正式成立、复员期间“山歌社”成员在青木关的音乐实践等活动。在此期间,“山歌社”的活动重心为对于民歌的搜集、整理与推介,其中最主要的成绩是对于民歌钢琴伴奏的编配。 1、《山歌》壁报发刊的契机——“煤炭事件” 《山歌》壁报的发刊起源于一次国立音乐院的院内学生运动——煤炭事件国立音乐院成立于艰苦的抗战岁月,其物质条件的贫乏可以想见。当时,音乐院的生活费实行“贷金”制度,这种“贷金”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是由政府供给、不需要学员还款的。由于当时国家的贫困,的生活只能在较的水平上维持师生们把他们吃的米饭戏称“八宝饭”,即从中稗子、谷子、砂子摆满桌菜缺油少盐,经常是盐水煮蚕豆或煮黄豆芽,很久才打一次牙祭,能吃到几片肉。 2、“级刊”与“山歌”壁报 早在1944年上半年,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组的学生就成立了“级会”,这是音乐院第一个以专业学习为其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即“山歌社”的前身)。在“煤炭事件”中,这个“级会”的成员起到了骨干作用,这样,“级会”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提高了,不少学生参加了“级会”倡导的音乐函授和搜集民歌活动。这个“级会”的成员以1947级(1942年入学,1947年毕业)作曲组的同学为主,适当吸收了下几届的同学,他们是潘名挥、郭乃安、伍雍谊、谢功成、孟文涛、王震亚、朱石林、严良堃、华蔚芳、伦宝珊等。他们还刊出了名为《级刊》的壁报,发表自己的艺术举张,探讨音乐的各种问题。1945年3月5日,“级会”将同学们从《新音乐》等刊物、延安的小唱本、王洛宾的《西北民歌集》以及朋友和自己记录的民歌集中起来,共124首,自筹资金,自己刻印,油印出版了《中国民歌》第一辑。在这本民歌集的前面,有由郭乃安执笔代表理论组1947级学生写的序言。在序言中特别提出了研究民歌的两个目的: 第一,改造民歌,无可讳言地,民歌的作者缺乏技巧的训练,有的不免粗糙,有的不免流于低级趣味,我们想试着将他们再加一番洗练,使人民从自身的艺术上提高起来。 第二,由民歌的研究着手而创造出民族的音乐。民歌既然是人民生活的产物,它的节奏、旋律都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创造真正反映人民生活的音乐,便去研究民歌的旋律、节奏和调式的规律,并且从这些民歌中去寻求一些可能的和声体系。 这件工作得到了杨荫浏、江定仙、黄友葵、陈田鹤、伍正谦等教师的支持。杨荫浏认为这样的民歌采集活动“不亚于北大的民谣研究”,进而为这个简谱民歌集写了如下序言: 音乐院作曲组的几位同学,学习到了相当阶段,渐渐觉得了解西方作曲的技术,还不是民族音乐合理的出路,便转向本国音乐中间,寻求作曲材料。他们第一步是从搜集和整理民歌开始。他们的理想,是在分析这些民歌后,能产生出来西方作曲学中未加以特殊注意的问题,由解决这些问题的尝试,导向民族音乐的途径。 《中国民歌》第一辑的出版进一步扩大了“级会”与《级刊》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开展民歌收集运动、吸引更多的同学来研究民歌,作曲组 “级会”成员决定将《级刊》改为学术性壁报——《山歌》,于1945年3月12日正式刊出。《山歌》壁报的编辑者仍以作曲组1947级学生为主,但投稿者是面向全院学生的。《山歌》壁报的出刊,反映出当时国内音乐界对于研究民间音乐有着普遍兴趣的学术背景,标志着国立音乐院作曲组的“级会”由一般的音乐学术组织开始向研究民间音乐的学术团体转变。 《山歌》壁报并不是专门研究民歌的理论刊物,而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