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开台进士郑用锡对台湾社会之影响吴惠巧内容摘要晚清科举.docVIP

晚清开台进士郑用锡对台湾社会之影响吴惠巧内容摘要晚清科举.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开台进士郑用锡对台湾社会之影响吴惠巧内容摘要晚清科举

  晚清开台进士郑用锡对台湾社会之影响   吴惠巧   内容摘要:晚清科举考试自郑用锡高中进士后,鼓舞了台湾社会的优秀人才,踊跃投入科举考试,为国所用,台籍考生陆续高中进士者有二十九位,形成台湾社会崇尚科举的风潮。并使台湾由逞勇斗狠的移垦社会,转为纯朴知禮的文治社会;郑用锡曾积极投入竹堑的公共建设,许多于日后成为新竹的重要文化古迹;郑用锡亦对台湾文教发展有诸多贡献,形成台湾文艺风气鼎盛且重视教育。足见郑用锡是晚清淡水厅一位值得敬重的士儒,他成为开台进士之后,对台湾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关键词:郑用锡 台湾社会科举制度开台进士   前言   1684年清廷(康熙23年)将台湾纳入版图,隶属福建省,称台湾府。清代虽沿袭明朝以科举选才,但因晚清之前,清廷视台湾为边陲之地,并未刻意经营。对台籍考生而言,赴京赶考除了路途遥远又颇费盘缠,历代虽有考生赴京科考,但无人中榜。后因清廷有感于台湾日益显要,且1823年(道光3年)台湾进京会试人数突增达十一人,因此,清廷礼部奏准台湾在福建名额之外,另设置台籍考生进士保障名额一位。(薛建蓉,2005:44)当年,郑用锡受到保障名额之赐,1考中“三甲进士”,属“同进士出身”,是台湾第一位进士中榜者,俗称“开台进士”或“开台黄甲”2,于中榜后奉派的官职为北京礼部铸印局员外郎四品衔。(戚嘉林,2008:186)   清朝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3被认为是入仕的正途,且能光宗耀祖。1818年(嘉庆23年)郑用锡考中举人,(郑藩派,2007:41)是“竹堑”4地区第一位举人,从此晋升仕绅阶层。郑氏家族于1760年(乾隆25年)自浯江(今金门县)迁居台湾,初时定居于今苗栗县后龙镇,后迁居淡水厅竹堑。原以农耕鱼业维生,至郑用锡之父郑崇和一代则转农从商,且经商致富。郑崇和、郑崇科兄弟又以读书为家,5使郑氏家族超脱农、商的社会阶级,转化为士的阶层。父亲的教导和兄长的财力支持以及家族浓厚的读书风气,加上自身勤于读书习字,通礼乐书数,是成就郑用锡投入科举且高中进士的关键。   郑用锡成为“开台进士”后,提升了其家族地位,同时使郑家所经营的染布业及茶业,依靠其官方身分,均获利颇丰,此后郑氏家族的产业蒸蒸日上。1824年(道光4年),郑用锡于竹堑地区筑起一栋三开五进的“进士第”大院落、春官第等宅邸,并重掌明志书院主讲,积极经营地方的人际网络。   1鄭用錫:(1788年6月10日—1858年3月21日),字在中,號祉亭,清臺灣府淡水廳竹塹人,台灣第一位進士。   2唐、宋進士分甲、乙兩科,明、清時代通稱進士為甲科,舉人為乙科。明、清科舉甲科進士及第者之名單用黃紙書寫,故名黃甲。開台黃甲意指鄭用錫為台灣納入清版圖後第一位進士。雖之前已有陳夢球、王克捷與莊文進等三人中過進士。惟陳夢球是陳永華之子,隸屬滿州正白旗,而王克捷與莊文進二人因被指有冒籍應考之嫌,故將鄭用锡列為台灣之首位進士。   3“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是在子、卯、午、酉年舉行,若遇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鄉試於八月在兩京及各省省城的貢院舉行,亦稱“秋闈”。考官是由翰林及進士出身的官員臨時擔任。鄉試每次連考三場,每場三天。開考前,每名考生獲分配貢院内一間獨立考屋,稱為“號舍”。“會試”分正科和恩科兩類,在鄉試正科次年舉行者,稱為會試正科:在鄉試恩科次年舉辦者,稱為會試恩科,多在8、9月舉行。會試錄取之名額,清初並無定例。1712年(康熙51年),鑑於若干省錄取名額有偏多、偏少現象,不利選拔真才實學者,乃由禮部預先查明各省赴京會試之人數,奏請皇帝按省之大小、人數之多寡定録取名額。“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之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按1661年(顺治15年),殿試後之第三日,皇帝親赴中和殿,各讀卷官至殿内,行一跪三叩禮,由席讀卷官在御前執卷跪讀,讀畢,試卷呈於御案上,隨之各讀卷官依次執卷跪讀。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第二甲第一名則稱為傳臚。   4竹塹是新竹之舊稱,由台灣高山族平埔族群的“道卡斯族語”而來,即“海邊”之意。因為道卡斯族原來一直在新竹海邊活動,後來才由香山沿海一帶往東北方向擴張,逐漸開發整個新竹平原,成為“竹塹社”,堪稱北台灣最古老的聚落。1875年(光緒元年)清廷撤淡水廳,改設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取竹塹之“竹”,期望此地日“新”又新。此後,“新竹”之名正式出現在台灣版圖上。   6鄭崇科兄弟:指鄭崇封、鄭崇科、鄭崇榜昆仲三人。   郑用锡仕进之后亦积极投入地方建设。1805年(嘉庆10年)因海盗蔡牵侵扰沪尾(今淡水)沿海各地,致使淡水厅百姓展开修筑计划,以供防御。1826年(道光6年)郑用锡奏请朝廷建设竹堑,将淡水厅土城改建为石城。经郑用锡的奔走,次年(道光7年)动工兴建时,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