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0课《短新闻两篇之二》教案.docVIP

[中学联盟]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0课《短新闻两篇之二》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联盟]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0课《短新闻两篇之二》教案

确山二高 一年级 语文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 商国珍 使用人: 【教学主题】短新闻两篇(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来源:学科网ZXXK] 【知识梳理】 (一)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天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毛骨悚然(sǒng)   和煦(xù)   废墟(xū)    不寒而栗(lì) 踉跄(liàng qiàng) 祈祷(dǎo) 呆滞(zhì)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这里有试验室,这里有毒气室,这里有焚尸炉……这里曾倒下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之多……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文章主体分析 请大家思考一下,罗森塔尔带我们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段? 明确:第7~15段;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他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他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和反应如何?(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出并画出来。) 读到这,大家有什么感受? 恐怖,发抖,惊惧,窒息,(原文的语言,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压抑,沉重…… 如果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好不好? 明确:不好。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就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三、文章细节分析 我读这篇文章时,不只读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时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就是读整篇文章都有这种感受,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1.我们来看第一段:“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觉? 有同学答美好、幸福、安宁、安谧…… 我好像没有这种感觉,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沉重、可怕。 对,是沉重、可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有同学念第二段:“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分析: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文章结尾处也有这么一种景物描写,大家一起读读: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大家看看,这一段与第一段是不是重复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