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主要内容 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2、环境的分类 1)按主体划分: 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 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2)按性质划分: 自然环境:未经人类破坏的环境;如原始森林等。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如荒漠。 社会环境:具有人类行为的环境; 如城市等。 环境即包括自然环境(未受到破坏的天然环境),也包括人类作用于自然后发生了变化的环境(半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如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 2、环境的分类 按照环境要素来分类,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及生物环境。 根据环境的范围和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小至基本粒子,大至整个宇宙,环境生态学上一般将环境分为内环境、小环境、生境、区域环境和生物圈五大类。 1) 内环境是指生物体体内细胞生存和进行代谢活动的环境,即细胞外液或组织间液。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 小环境又称微环境,是相对自然环境、区域环境等大环境单元而言的,直接接触所研究主体或与主体某一部分有关的局部环境条件。例如植物根际环境、叶表面的温湿度和气流变化、农田作物株间行间的小气候状况。居室与办公室的环境,因为人长时间有规律地生活于其中,也可以看成是与人体健康有关的一种小环境。 3) 生境又称生物的栖息地,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如变形虫(Amoebaproteus)的生境为清水池搪或水流)沼泽群落的生境是在世界各地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处。 4) 区域环境是指占有一个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区域环境按功能又可分为自然区域环境、社会区域环境、农业区域环境、旅游区域环境等,它们各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征。划分区域环境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区域对比,并按各区域特点,解决和研究有关环境问题。 自然区域环境按自然特点可划分为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冰川、海洋、湖泊、河流、山地、盆地、平原等自然区域环境。 同一类型的自然区域环境可以出现在地球上不同的空间,例如亚洲有温带草原,北美洲也有温带草原。同一类型的自然区域环境也有差异,例如森林区域环境有寒带针叶林环境、温带阔叶林环境、亚热带常绿林环境、热带雨林环境等。自然区域环境的出现和分布符合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 一个完整的自然区域环境,往往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如寒带针叶林环境有高等绿色植物群落和相应的动物群落,林下发育着灰化类型的土壤和栖息着相应的微生物区系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 km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0 km的深处,其中包括平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沉积岩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 m厚的范围内。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3 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包括三大类:气候、土壤与生物因子 三个层次: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温度,阳光,水等)。 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等)。 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放牧,火烧)。 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 条件:温度、湿度、 pH等 资源:营养物质、水、辐射能等。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 太阳辐射--热量带 --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地带性分布 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干燥空气,-1℃ /100m;湿润空气,-0.6℃ /100m)。 二、生物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生物
文档评论(0)